格局决定人生----合理的定制目标。
如何设定目标呢?一般来说,合理设定目标需要注意三大原则与四大因素。
原则一:量度具体性原则
如果你想说“我要发达”“我要做个人富有的人”“我要拥有全世界”“我要做李嘉诚”.....那么可以肯定你很难富有起来,因为你的目标是那么的抽象、空泛,而且这是极容易移动的目标。目标最重要的是要具体可数,比如,你要从什么职业做起,到争取达到多少收益等。此外,这个目标是否有一半的把握可以成功?如果没有一半的把握成功的话,请暂时把目标调低,务必它有一半成功的把握,当他成功后再来调高。
原则二:时间具体性原则
要完成整个目标,你要定下期限,在何时把它完成。你要制定完成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而完成每一个步骤都要定下期限。
原则三:方向具体性原则
即做什么事,必须十分明确,不可一曝十寒。如果你要完成一个目标,必然会遇到无数的阻碍、困难和痛苦,使你远离或脱离目标路线。所以必须确实了解你的目标,必须预料你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然后逐一把它们详尽的记录下来,加以分析,评估风险,把他们依重要性次序排列出来,与你的朋友研究商讨,加以解决。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设定目标的四大因素。
因素一:了解你想做什么
人的一生到底想做什么?有的人会说:“我想明年夏天到夏威夷度假,我梦想到澳洲度假,可我现在还支付不起。”或者,“我能做我想做的,可事实上我所做的只是我丈夫想做的。”
若按人与愿望的关系分类,则可将人分为:
(1)确切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想做什么并且去做的人。
(2)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他们害怕自己有理想。他们说:“我实际想要的东西从来也没有得到过。所以,我干脆也不去想了。”他们宁愿想别人也想的东西和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冒险的东西。这些人实际上并不知道他们想要做什么,还不等一个愿望出现在他们的意识中,就已经被他们扼杀在摇篮里。“我能做到吗?我有资格做吗?别人将会怎么说呢?如果我不能胜任他,结果会怎么样呢?”如果说这些人也想做些什么的话,那也就只是做些别人想做的而不是他们自己想做的。
(3)一类是看起来非常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而实际上他们对此却一无所知的人。他们与上面提到的两类人的区别只在于:他们非常重视给别人留下一种印象,那就是好像他们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使得他们比较自信,看起来也比别人略高一筹。
(4)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最常见的:就是什么都知道的人,至少他们对什么都了解得比较清楚。
因素二:了解你能做什么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们能做什么,还正如那些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一样。这种人可以划分为三类:过低估计自己的人;无限高估自己的人;正确估计自己的人。
很多人过低估计自己,而且又不尝试做些事情去发挥自己的能力,这绝非偶然。他们早就认识到,适应社会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中庸的,他们追求平均,而且不想全部发挥出实际能力。
1974年,在英国黑潭市的一所学校,教师对学生做了一项调查:50个学生中只有一个具有天赋。按照他们对“天赋”的理解,他们承认孩子们具有潜在的超常能力。但拥有这些超常的能力又能怎样呢?教师必须承认:他们压制了它们,在教学上一味地搞平均主义、一味地折中,直至大多数具有天赋的学生也渐渐适应了中庸。学生们深信:只有我得了高分才会得到承认,而当我致力于我的兴趣爱好并持续发展时,我就得不到承认。所以,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有些大学毕业生也承认对于毕业后的去向,他们一点概念都没有。他们评价自己的标准是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价值,而不是根据他们实际能力去评判。
因素三:将愿望和能力、现实统一
拥有一份计划就是将我们想做的和我们能做的与现实相统一。这是因为,只有将我们实现愿望的多种情况都考虑在计划之内,我们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渐渐失去了他们的正确判断力,他们期望的钱远远高于他们赚到钱。屡屡更新和越来越吸引人的供应诱使他们去突破他们的支付能力,他们进行超前消费,不断欠债。
他们不再为自己和家庭购置他们所实际能置办起的东西,他们一味地购置他们所希望置办得的、在将来的几年内才能置办得起的东西。这使得他们不断地欠债。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念头:“我可以拥有我的邻居和我的朋友们所拥有的一切!”他们所要得到的东西,不再由他们实际的需求和支付能力来决定,而是由供应来决定。
他们愿望的实现也就不能与他们的能力相统一,也就缺乏与现实的联系。它们因透支自己的能力而依赖于他人,进而几乎不会再考虑他们实际的支付能力。许多人在找工作时,都注重找一份能多赚钱、看起来有稳定的工作,而不是找一份自己喜欢做的工作。
简而言之,我们所有的愿望的极限是我们自己。我们应该了解我们今天能做什么,要想获得幸福,我们必须动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大多数人都心存不满,其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至今都不懂得如何从自己的生活现实出发,去做得更好。
因素四:为了达到目标,首先要学会放弃
人们往往认为他们不应错过生命所赋予的一切。那种抑制不住的贪婪欲望促使他们想知道一切、达到一切、拥有一切,搞得自己的一生就像是在进行百米赛跑。
忙于不错过一切,使得绝大多数人排挤掉了这个不容易改变的现实: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让我们不要为它付出相应的代价,这种代价就是放弃。
因为我们总是在想“我们想得到什么”,而不去想为了得到它们,我们必须放弃什么,所以很多人的一生中都充满了不断地沮丧。他们想拥有别人所拥有的一切,想立即拥有并尽可能地拥有。当然他们还想拥有永远的安全,而在这种安全第二天就消失时,他们会感到季度的失望。
为什么?答案非常简单:他们制定了一个目标、一份计划,但他们没有同时决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自己应放弃什么。
所以,拥有一份计划必须毫不犹豫地去实施这份计划,挺诱人但却不利于实现计划的必须舍得丢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