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读书,无意间看到了一条关于《人间失格》的书评,看完后大为震惊,而后折服
《人间失格》对于很多人来说好像都是一本过于压抑的书籍,因为里面包含了太多的负面的,黑暗的,阴冷的东西。无论是情绪,遭遇亦或者主人公看待世界的观念和本人所产生的所有思想,都无一不在表达着主人公的堕落与挣扎
“活着是无用的,人性是黑暗的”
所以很多人不敢看,害怕自己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从而患上抑郁症。那么我呢?说来我这个人看书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点,看之前我不会去大篇幅的了解书的内容及作者生平等等,所以就是单纯的看书去了
在未曾受任何书评影响的我初次看完《人间失格》后,说实话,内心的情感其实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对于叶藏的一生,他的选择,他的堕落,他的厌世和他的挣扎,我无法感同生受,却也觉得,不是不能接受,所以我内心并无任何不适,只是,想要好好介绍这本书确是不行
于是只是默默的将其中的一些触动心灵的话摘抄进自己的本子,珍藏回味
今天看完书评后,我却豁然开朗
大多数人不读或者读完之后抱怨,是因为无法理解叶藏出身优越却自甘堕落,甚至觉得生活极其无聊无趣,不理解自然读不下去,自然不喜欢
我们读过那么多书,或是激昂愤慨的英雄主义;或是痛击现实的批判主义;或是游离于现实之外的烂漫主义等等,总之似乎都好过这样的阴暗
“然而我们想不到,在这个世上,还有一部分人是反过来的,是从不挣扎,是自以为非,且自甘堕落的”
以太宰治为原型的叶藏大概就是这么一个人,对于社会对于现实,是出于本能的逃避与厌恶,痛苦却从不挣扎,尽管家境优越却也自甘堕落,对于所处的黑暗,似乎也有着莫大的包容。
中国人信奉“人之初,性本善”,我不全信,但人在刚出身时确是一无所知的,价值观,性格等都为后天所建立,所以人最终所表现出的个人价值观,甚至是一些可能无法为世人所理解的怪诞思想,都来自于后天
太宰治一生多次求死,从小被侵犯,又深受战争的影响,家人,朋友这些对他来说全都不可信任,甚至对整个社会,都是绝望,这一切也是影响太宰治本人的性格及价值观的“罪魁祸首”
当带着这些了解再去读《人间失格》的时候,或许就会少了些许闷闷与不快。
人是群居动物,但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生活于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在成长中慢慢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可复制,别人亦无法感同身受。
正是这样一个个 独立的思想汇聚,才会有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科学文化工作的百花齐放以及现代社会的求同存异,而《人间失格》不过也只是在众多的文学流派中一支罢了。
我想,读书是为了能更多的增加自己的阅历,更多的去了解历史,辩证当下,思索未来。如果只是单纯的因为害怕读了一本书就让自己患上抑郁症,那么我想,这样的思想体系大概是不健全的。
所以真正影响自己的,并非书本或者书中内容本身,真正能够触动心灵的东西一直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
“读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就像自我之外,对镜般多出了一条相反的生命。佛说我们不能着相,何况反相。这生命充满了黑暗与抑郁,黑暗与生俱来,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卑微与堕落了。”
“阅读是一种物以类聚的活动,气味相同,才能相投。有人不喜欢莫言的文本语言,觉得太俗;也有人抱怨看不完《人间失格》,因为太作,而那煞有其事的错为正用,是他一生也没有见识和想象过的。”
“好的文字,有种轮廓,这轮廓就像幻想中的肉体,里面流淌着无边的寂寞。寂寞是两个人的无言以对。”
“似乎豁然开朗,落落所以相投。而相投,对山水是成映,对有情人是成趣,而对我们,是在不能厌弃的尘世里,爱遍他身上的每一个部位,看着他生,由着他死” ——摘自微信读书 @池其羽 的点评
附《人间失格》的摘抄语录
“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
“日日重复着同样的事,遵循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来袭”
“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被幸福所伤。”
“没有人在遭受别人责难与训斥时,还能愉快起来,但我却从人们生气的怒容中看到比狮子、鳄鱼、巨龙更可怕的动物本性。平时他们都将这些本性隐藏着,可一旦找到机会,就会像那些在草原上温文尔雅的牛,忽然甩动自己的尾巴抽死自己肚子上的牛虻。”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人间失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