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是你没有时间,是时间太“暗”

不是你没有时间,是时间太“暗”

作者: way菜畦 | 来源:发表于2016-11-06 22:20 被阅读1649次

    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沙漏,里面装的沙子总量大致相当。
    不同的是,有的沙漏颈部较细,有的沙漏颈部较粗,
    颈部较细的沙漏能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即使沙子总量一样,也能拥有更长的生命。
                                      ——《暗时间

    时间沙漏

    记得大学时候就看过刘未鹏的博客。第一次看时,真是心潮澎湃的感觉。专注密度暗时间,这些概念自己也是懂的。能将这些概念在实际中执行得那么好,且行文中旁征博引让人有一种看学术资料的错觉,但言语内容却又是那么近。此类书,是方法论与激励实例的融合,大概能叫十全大补鸡汤了吧。

    此书用意非单纯介绍时间使用管理,而是一句话:人到这个世界的终极目标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书里告诉我们两个点:

    • 如何认识世界:用思维发现本质
    • 如何改造世界:用方法挖掘自我

    作为个体,所谓对世界的一切说辞都源于本体。但为何我不理解为如何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如果是一个个体而与外界失去联系,那么就无所谓本质与自我。一切单点的分析都是不具有意义的。只有将单体放置到大环境中,才有所谓的规律、法则、本质。

    而作者实际设置书本结构时,改造放前,而将认知后置。猜测可能是一方面方法论具实操性更易将读者引入,另一方面也是为贴合《暗时间》这个概念的宣贯与传播。看书不管作者如何编排,一定要有自己的思维明白书中逻辑。

    那么开始对作者的世界进行认知吧!

    一. 暗时间

    《暗时间》的关键不在时间,而在
    人生就是一个“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时间是输入量,你是一个加工工厂,而产出就是你的一生、你的思想文章人脉家庭、你的欢声笑语伤情哀怨... 所有一切与你相关的东西都是你的产出。

    有人说产出的内容不在于量、不在于质、而在于个体对过程与结果的感知认可程度。这种不可保准化的不在本书讨论范围。比如讨论幸福感,各家冷暖自知。

    1.1 暗时间

    就如之前的文章《努力不一定有什么卵用,但...请你努力》 提到的,努力不单纯是以付出的时间来衡量,也要有方向方法。实际的投入是“时间*效率”。倘若你呆在图书馆对着一本书发呆了一天,一页的书都没翻过去,那你这一天的投入几近为零。

    时间 — 效率 暗时间

    如图,若我们能做到最高效的点为E(即能最有效率的接收外界学识、思考提升自我思维),那么如图,我们一天在各种事务中切换。故而我们实际投入是该效率曲线对时间的积分,也就是蓝色区域的面积。然而在E线之下,大量的白色区域空间就是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暗时间

    暗时间的实例有:

    1. 碎片化的时间:如走路、买菜、坐公车、搭地铁、吃饭睡觉、看似努力而却是在发呆的时间。此类时间零散却高频,利用好有积跬步致千里的态势;
    • 状态切换时间:从一项任务切换进入另外一项任务过程,状态缓慢爬升的过程。能快速进入状态是一项需要刻意练习和专注的能力。

    暗时间高效使用方法:

    1. 碎片化时间:开启多线程模式,在不干扰原有任务前提,多线程工作。如边刷牙边听罗辑思维,边走路边思考文章写作;
    • 状态切换时间:一则保持大片时间做事;二则训练自己能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三则要长期保持专注
    • 更重要一点是,让自己产生“心流体验”使得自己快乐满足地努力,进而更高效!

    努力本身就是伪命题,当你把一件事情努力变成自己喜欢做乐意做的事情,那么做这件开心的事情,还会是需要努力吗?(不过要把事情变成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足够个人去努力了吧哈)

    1.2 进度

    设计自己的进度条,把任务分解再设定每个模块的里程碑。敏捷开发里有一个里程碑的概念,其实际意义如下:

    1. 任务拆解:将大而复杂的任务拆分为小而易于实施的模块,是分治的思维,易于任务的量化与执行;
    • 及时激励:任务模块量化,短期内便可有反馈。很多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游戏就是因为短时内游戏能快速反馈激励,而不喜欢学习就是因为学习真正能看到效果反馈需要很长时间;

    • 反馈调整:自动控制里,有反馈是最为重要的。输入,控制,输出,与目标差异,调整参数,再输出。整个闭环能让控制量逐步往目标收敛。

    包括深度学习一类的算法,根本思想都是构建庞大的层级参数网络,不断根据反馈调整整个网络的参数,使得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参数间协调出最优的模型。他们的规律是根据大数据训练出一个合适的模型,却不一定解释得清这个模型背后的意义。
    而我们自我的调整不同,还是需要能复盘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有什么解决方案!

    有了的进度,那么自己就是战场的指挥官。运筹帷幄、挥斥方遒!

    1.3 学习关键:

    学习:学是指获取新的内容技能,而习指反复地练习使得学的东西熟练、内化

    1. 关联

    学习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假设我们的知识库就是一个图书馆,整个图书馆的内容构成了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每次遇到问题时,我们都会根据脑中的索引机制找到合适的书。而这些“书”是我们在认知世界过程中,按照经验收录的理论认知与方法论。

    当我们从外界获取到新知识方法时,会主动将其收录至图书馆。有人随意一丢,群书堆在一起;有人精心地编著目录索引,将其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前者每次遇到问题总想“咦,记得有见过这东西,却找不到想不起”,后者在原有认知体系里建立关联一下就找到。比如暗时间里介绍的东西,记得之前学过时间管理,指定是把他们放一起——“实用方法>管理>时间 ”,你看这不找到了吗。一旦新知识与旧知识形成关联,就有已熟悉内化的线索快速地帮你把新知识找到并反复调用, 使其也变成旧变熟悉。
    (比如叫你去记住一个完全没有了解过的人,能快速记住?比如雷军,可能很多人不认识。但网上一搜,有人说他是中国的乔布斯——雷布斯。那么你很快明白,他是类似乔布斯一样的手机行业从业者。以后再提起,心中很快就能索引出一个具体的形象)

    2. 密度 * 专注

    人无论是生理上,还是思维上,都有一个肌肉的概念。比如我们锻炼身体,想要练出腹肌,必须是坚持每天地锻炼,这个频率就是密度。如果密度不够,那么肌肉的练成是非常缓慢甚至是不可能的。同理,学习一门课程,如果一个星期学半个钟。那如何将知识串联起来?如何深度思考网状的课程体系?锻炼我们的思维体力思考肌,就需要密度与专注!

    密度强调的,一是要对多个零散的点进行网状化,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二是在这个基础上,持续地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其体系地内化。只有在满足一定密度的情况下,进入学习状态的耗时才不会太多,进入状态切换的时候才不会太难。

    密度强调的是时间,专注强调的是效率。密度代表横向的付出,专注代表纵向的投入。一个知识一个行业,即便付出很多时间,没有思考到深层,你永远是个业务人士。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一个行业从事了很多年,却只是一年的经验,反复用了好多年。而不是真正的有了多年经验。

    二、思维:

    心理、学思维,甚至经常在简书上看到的海峰老师DISC课程,都是认知事物本质的一种途径。心理学是从人的角度去发现自我本质,思维则是发现人个体、人与世界本质的利器。

    2.1 发现本质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件事情不会是由无直接变有。本质个人的理解为,事情发生的最根源节点。虽然事情发生是由很多条件掺杂而成的,但非本质的东西是具有可替代性的,只有本质的东西是无法替代的。而实质上,本质也分层级,看你要挖的深度到了哪一个层级的本质。

    比如人为什么喜欢吃甜食,有人解释甜食好吃,那为什么甜食好吃?不能由其他东西代替?烤肉、鸡蛋、青菜这些东西也都好吃,所以除了甜食,还是有其他东西能使我们觉得东西好吃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些东西好吃?因为食物能给人提供能量、组成身体必要的成分、以及维持新城代谢的各种元素。本质是因为生物个体对东西有需求,进化让这些个体产生对这些东西产生欲望,而不是因为我们真的喜欢吃。一切东西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结果,只有板上钉钉的原因。

    进化视角貌似能解释人类所有行动的本质动机!参见《关于人性,我是这么看的——“唯进化”论!》。然而进化的过程是以适应环境为最终目的。过往常年的自然生活环境所进化的固定思维已不能满足现有社会的需求。

    视觉错觉等各种感官错觉告诉我们,外界环境的各种信息都可能导致我们获取错误信息、进而做出错误判断。乃至最后习惯性地造成认知偏差。

    那么,发现本质要去自我要从几个方面去努力:

    1. 扩充知识:知识是指对世界信息量的存量。比如常识、历史、自然科学。只有知道身边环境已有的信息,才能构建对世界的认知基础。个人的知识面决定其认识这个世界的广度,知识了解的程度决定其认识世界的深浅;
    • 提高思维:1点的内容只是基础,知道并不等于明白。有人熟读历史、却只能背出某某年谁谁谁发生什么而对原因真相毫无判断力;而有人知道整个历史画卷的来龙去脉,从而知道各类事件间深层的关联,甚至能依据历史解析发展规律从而对当下社会的发展做出判断。前者较记忆,后者叫思维。
    • 跳出习惯,用于当下:本质的东西抓住了,其表现往往是浅层的。抓住了本质后要跳出以往的形式,用于当下的具体实例。才能更深理解本质进而为我所用。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2.2 书写

    文字是很神奇的发明物。特别是读一些古人的文字,都觉得能穿越时空的对话是极其伟大的一件事。所有能记录信息、可复制可保存的载体似乎都有该功能。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而文字的历史渊源最为久远,其延伸出来的精神文化,已深入日常。

    1. 思考:能将脑袋中的信息可视化,从而减少大脑为努力记忆事情花费的思维空间与精力,故而更有助于思考。将多种信息书写可视化,能将大脑不能同时处理的信息放置到一起,更容易发现事物的关联。侦探电影里常见的是警员将各类信息贴到一面墙上,突然灵光一闪,将两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线索用一条线连接起来,一切迎刃而解!这是书写可视化对思维的帮助。而作为输出方在书写的同时,需要对自己已有的东西进行思考整理输出,进而逼迫自己去想清楚东西。
    • 记录:人在社会协作中任务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因而原始的协作方式言语无法再支撑如此复杂的协作信息交流。想想远古人猿狩猎可能由领头现场发出各类信号,指挥手下几十位同伴对猎物发起攻击。这对只有简单沟通信号的团队来说是个已经将信息协作发挥到极致所能做出最复杂的协作任务了。而现在我们要完成一项日常的工作,没有复杂的行业知识记录、没有详细的方案设计文案、没有各种项目进度信息的交流,是无法完成的。
    • 交流:信息是多变的,信息是流通的。如果孤立个体,很容易跟实时变化的世界产生信息不对称而失去主动权。交流的形式有很多种,视频语音文字。各类博客、个人网站、知识社区就是内容交流的好平台。不但能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更能在大家的帮助下不断修正自己对内容潜在的认知偏差、互相的激励能让自己对做的事情更有兴趣与动力。

    记得看过一个研究,说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的主宰,是有着其他生物没有的东西——语言文字。有了文字能传承积累、能完成复杂协作。

    2.3 执行

    对于暗时间,需要通过优化使用时间、提高时间效率两个维度进行。然而这所有一切,离不开执行。很多人说,道理我都懂,但是却过不好人生。因为我们没深刻地明白:道理不是用来懂的,是用来执行的。你明白要诚信自尊的道理,却还是随意地欺骗,这与不懂道理有什么区别。你知道锯木头需要用锯子,但是自己行动时怕麻烦却还是拿起手边的石头就妄想锯断木头,这和没有锯子这种东西有什么区别。

    都讨论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若你只知道而不,那么就是还未真的知!真正的知行合一

    好了,不废话,真正要过好一生,首先要有正确的认知、合适的方法、高效地执行!

    路在脚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是你没有时间,是时间太“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ow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