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27420/25a38f2b6417f51c.jpeg)
在中国,有一种孩子叫做“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考试能拿满分,奥数能得一等奖,写得一手好书法,偶尔还能拿着画笔当场画一幅山水画,最关键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不惹麻烦。
多少“自家的孩子”委屈不满,一个人躲在被子里暗暗哭泣,好点的慢慢的害怕竞争,到了长大成人经常做不好事情,因为能量全部在小时候用光了,怕的是在本应属于欢乐的孩童时代,埋下了深深的斗争的种子,从此学会耍手段,变得偏激刻薄,最终酿成苦果。
冷静下来看看这种现象,其实无非是一种竞争,把竞争强加到了孩子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时候,竞争好吗?还不差,很多社会的推动变革就是来自竞争。我们的习惯是崇尚竞争,犹如崇尚美德一样;而且很多人认为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如同美德需要从小培养一样。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这一误区的出现有两方面主要原因,一是过分高估了“竞争”的正面意义,二是没明白童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孩子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其自身的能量本来就有限,纵观整个大自然里,只有人类的哺育的时间是最长的,18岁之前一直是处于学习和成长的时间段,这样的安排一定也是有大自然深厚的寓意,那就是要为人这个特定的角色,能够在未来发挥巨大潜能的角色,提供更长的积蓄能量的时间。
孩童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向内探索和延伸,而不是向外攀比,就要比如果一棵树,本身自己的根系和树干都没有长好,未来是不可能成为参天大树的。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记得我小的时候,我听到我在法国长大的堂弟说他们的学校是不允许把考试成绩公布出来的,那个时候我叫一个震惊啊,如果我们班也是这样,我得少挨多少打?真羡慕,但是长大了一想,不会,在中国要是这样,肯定也会有一大堆家长跑去问老师朋友家孩子的成绩是多少,总有办法问的到,然后到头来还是会进行一番比较。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很多孩子的不幸福都是来自于家长自身的焦虑和虚荣,典型的代表就是“小宝啊,你看叔叔阿姨都在这,你来给叔叔阿姨唱支歌吧,来背首诗吧,来干什么干什么吧。”小孩愿意还好,但是家长一定得明白孩子很多时候做一些事是迫不得已的,一堆人站在那里孩子不敢说出我不要,家长在听完孩子背唐诗以后可能还会觉得孩子很愿意做这样的事,其实这些不过是在满足那些家长狭小的自尊心和虚荣而已。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在本已险象环生的人生中,虚荣是一种自残行为。可以说,哪里有虚荣,哪里就有自我伤害。有些人命运不济,与其说是运气差,不如说是虚荣作梗。放下虚荣,就能减少消耗,节约生命成本;克服恐惧,就会降低贪婪,享受生活之从容。“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当然,我们当下的现实可能是,学校经常花样翻新地制造着评比,并不考虑这些评比设计的合理性。有些家长会抱怨大环境,抱怨学校如何如何,其实你首先要想的是自家是否乌烟瘴气,就算学校攀比之风大行其道,连幼儿园都要评个“今日最佳表现”,但是如果自身做到冷静,做到对孩子的积极关注,你大概也不会说出“你怎么表现的这么差”之类的伤心话了吧?
如果幼儿园这么做,你也跟着起哄,在这样的竞争中中,孩子的内心能不乱吗,他的道德能不被损坏吗?有的孩子学会了表演,有的自我认知被搞乱,有的变得满不在乎……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没有机会发展诚实、友善和宽容,成年后,如何能要求他具有合作的品行?没有合作能力的人,竞争力又有几何呢?
当下乃至未来,人们比拼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这正是俗话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设想一个孩子体质好,心理健康,有求知欲,开朗友善,自信平和,那么即使他从未听说过“竞争”这回事,在未来的人生中,有什么样的竞争会打败他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