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我还是去掉几百字的简介吧,我只摘记我喜欢的文字——
有人这样评价冯友兰:中国哲学历史上,他是一座难以超越的山峰。
冯友兰后半生经历艰辛坎坷,宗璞觉得,这么多年,父亲冯友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谩骂和打击,成为众矢之的,却不发疯也不自杀,仍然在他的哲学天地里遨游,真是非常勇敢,非常了不起。
如果说毛姆是辜鸿铭的粉丝,是因为辜鸿铭一代狂儒,是因为传言不假“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一定要见辜鸿铭”,那么,且不论冯友兰如何,政治上的善变还是在学术上的善变,那都是他的选择。文人底线便是手中的这支笔,如果没底线,那么手中的笔便也失去了灵气和力量,成为没有灵魂的工具而已,本来应该传播正义与光明的文人也不过变成了别人手里的一个提线木偶罢了。去写一些曲意逢迎、阿谀奉承的言论,自然要被众人所排挤。而我们学的是知识,那就安心走进《中国哲学史》。
第一篇 子学时代
第一章 绪论——希腊哲学家多分哲学为三大部: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现在之术语说之,哲学包涵三大部:宇宙论,对于世界之道理;人生论,对于人生之道理;知识论,对于知识之道理。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具规模……此种工作,孔子已发其端,后来儒家者流继之。儒家之贡献,即在于此……古代哲学,大部即在旧所谓诸子之学之内。故在中国哲学史中,上古时代可谓为子学时代。此时代之诸子,司马谈将其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孔子以前,无私人著作,今搜集《诗》《书》《左传》《国语》中所说,足以代表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者,以见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人智之大概。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孔子的行为,与希腊的“智者”相仿佛……孔子还有一点与“智者”最相似。“智者”都是博学多能之人,能教学生以各种功课,而其主要目的,在使学生有作政治活动之能力……孔子教人亦有各种功课,即所谓六艺是也……苏格拉底自己未著书,而后来著书者多假其名。孔子亦不著书,而后来各书中“子曰”极多。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旧说墨子姓墨名翟。近人始有谓:古之所谓墨者,非姓氏之称,乃学术之称也……尚俭节用,及兼爱非攻,虽为其时人原有之主张,但墨子则不但实行之,且予之以理论的根据,使成为一贯的系统。此墨子对于哲学之贡献也。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盖孔子开以讲学为职业之风气,其弟子及以后儒者,多以讲学为职业,所谓“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也。然能“以学显于当世”者,则推孟子荀卿。二人实孔子后儒家大师也。孔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荀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沈博亦似之……于此亦可知孟子所以反对利之故矣。孟子以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扩而充之,则为仁、义、礼、智之四德。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在孔子时已有一种“避世”之人。此等人有知识学问,但见时乱之难于挽救,遂皆持消极态度,不肯干预世事。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然司马迁之致此误,亦非无故。盖李耳既为“隐君子”,“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则其讲学必不愿标自己之名……所谓“隐者”之流,对于当时政治,皆持反对态度。而许行之徒,不但反对当时政治,且反对传统的政治社会制度。及后所谓道家者流,在周秦之际,乃一切传统的思想制度之反对者。而《老子》《庄子》二书,乃其二重要代表也。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故严格言之,《天下篇》所举惠施等学说数十事,对之不能作历史的研究,盖吾人可随意为此等断案,加上不同的前提而皆可通,注释者可随意与以解释,不易断定何者真合惠施等之说也。但中国哲学史中之只有纯理论的兴趣之学说极少,若此再不讲,则中国哲学史更觉畸形。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庄学之哲学,与《老子》不同,但其所谓“道”、“德”,则与《老子》 ,前已言之。兹述《庄子》书中所谓道……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庄子.逍遥游篇》,故设为极大极小之物,鲲鹏极大,蜩鸠极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笛卡儿曰:在人间一切物中,聪明之分配,最为平均;因即对于各物最难满足之人,皆自以其自己之聪明为甚丰而不求再多。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功利主义为墨子哲学之根本,但墨子虽注重利,而未言何以须重利。《墨经》则更进一步,与功利主义以心理的根据。《经上》云:利,所得而喜也。《经说》云:得是而喜,则是利也;其害也,非是也。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荀子以为当时诸家,皆有所见而同时亦有所蔽,盖皆不“全”不“尽”不“粹”者也。孔子“仁智且不蔽”,知“道”之全体,故异于“曲知之士”之只“观于道之一隅”也。孟子谓孔子为“集大成”,荀子所说亦此意。不过孟子较注重于“孔子”之德,荀子则较注重于孔子之学耳。荀子虽宗孔子,而对于孟子,则攻击甚力……孟子乃软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惟心论的倾向;荀子有硬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惟物论的倾向……孔子所言之天为主宰之天;孟子所言之天,有时为运命之天,有时为义理之天;荀子所言之天,则为自然之天,此盖亦由于《老》庄之影响也。《庄子.天运篇》谓天地日月之运行,“其有机缄而不得已”,“其运转而不能自止”,即持自然主义的宇宙观者之言也。荀子之宇宙观,亦为自然主义的。
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其能集此三派之大成,又以《老》学、荀学为根据,而能自成一家之言者,则韩非是也。韩非以秦始皇十四年死于秦。《史记》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韩非子.显学篇》曰: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战国末年儒家中之派别也。战国末及汉初一般儒者之著作,大小戴《礼记》为其总集。《孝经》相传为孔子所作,然《论语》中并未言及。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易》之八卦,相传为伏羲所画。六十四卦,或云为伏羲所自重,或云为文王所重。卦辞爻辞,或云系文王所作,或云卦辞文王作,爻辞周公作……周人为八卦,又重之为六十四卦,以仿龟兆。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孔子教人有各种功课,即所谓六艺也。然孔子虽以六艺教人,而尚未立六艺之名,亦未有总论六艺功用之言论。至战国末年,始有人对于六艺之功用,作总括普通之理论。
第二篇 经学时代
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普通西洋哲学家多将西洋哲学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时期。此非只为方便起见,随意区分。西洋哲学史中,此三时期之哲学,实各有其特别精神,特殊面目也。中国哲学史,若只注意于其时期方面,本亦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时期,此各时期间所有之哲学,本亦可以上古、中古、近古名之。此等名称,本书固已用之。但自另一方面言之,则中国实只有上古与中古哲学,而尚无近古哲学也。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吕氏春秋》及《礼记》中之《月令》及《淮南.时则训》,以五行配入四时。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土无所配。《月令》但云中央土,《淮南》则以季夏之月配土。以四方配之,则春木居东方,夏火居南方,秋金居西方,冬水居北方,而土居中央。以五色配之,则春木色青,夏火色赤,秋金色白,冬水色墨,中央土色黄。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纬书今多不存,就其存者观之,则如《易纬》中所讲之《易》理,即宋儒所谓“象数之学”……故所谓象数之学,发达于汉,而大成于宋。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清代之今文经学家,以为汉代之古文经典,皆刘歆所伪造。谓刘歆遍伪群经,以助王莽之篡汉。古文经学家之经典及经说,比于今文经学家之经典及经说,多为后起,可无疑义。然若谓其为伪,则即今文经学家之经曲人,本不必真孔门之旧;其经说更多孔门所未尝梦及之“非常可怪之论”,本亦何尝“真”?若就经说论,则古文经学家所说尚为较近于孔门面目也。古文经学家之经共及经说甚多,必非一人一时所能“伪”造。
第五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所须注意者,即此等人虽宗奉道家而其中之一部分,仍推扎子为最大之圣人,以其学说为思想之正统……道家之学既盛,人之行事,亦多以放达不守礼教为高。如阮籍、嵇康、刘伶等,其行事皆一时风尚之代表也。《晋书》曰: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阮籍作《达庄论》曰: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内,故万物生焉。当其无外,谁谓异乎?当其有内,谁谓殊乎?……自小视之,则万物莫不小;由大观之,则万物莫不大……至此境界之人,谓之至人、圣人、“无待之人”。《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南北朝时,中国思想界又有大变动。盖于是时佛教思想有有系统的输入,而中国人对之亦能有甚深了解。自此以后,以至宋初,中国之第一流思想家,皆为佛学家。佛学本为印度之产物,但中国人讲之,多将其加入中国人思想之倾向,以使成为中国之佛学。所谓中国人思想之倾向者,可分数点论之。
第八九章 隋唐之佛学——《续高僧传》谓吉藏于唐高祖武德六年卒,年七十五。吉藏曾住会稽嘉祥寺,世称嘉祥大师。《中论》《百论》及《十二门论》,吉藏均为制疏。对于所谓三论宗,贡献甚大。惟其学琐碎已甚,不尽有哲学的兴趣……玄奘俗姓陈,缑氏人,生于隋末。年十三出家。以唐太宗贞观三年赴印度求法,时年二十六。至贞观九年归至长安,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卒。他一生事业,为介绍世亲护法等一派之佛学于中国。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真可为宋明道学家先驱之人,当推韩愈。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道学家中,引道教之思想入道学者,周濂溪、邵康节,其尤著者也。周濂溪,名敦颐。他之《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横渠之学,亦系从《易》推衍而来。《系辞》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横渠亦曰: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
第十三章 朱子——道学家中,集周邵张程之大成,作理学一派之完成者为朱子。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朱子为道学中理学一派之最大人物,与朱子同时而在道学中另立心学一派者,为陆象山。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至于清代,一时之风尚,转向于所谓汉学。所谓汉学家者,以为宋明道学家所讲之经学,乃混有佛老见解者。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清人所讲之义理之学,其大与道学不同者,当始自清代之今文经学家。西汉今文经学家之经学,自为古文经学家之经学所压倒后,历唐宋明各代,均未能再引起人之注意。
实在不是能潜心研究学问之人,七百多页,只精略翻了一遍。关于哲学,确乎是一辈子伴我们左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