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非常好,光前言我就读了三遍。
还未阅读完毕,持续更。断断续续的续……
- Problem:为什么成功的大企业/良好的管理也会被破坏性技术所淘汰
- Model:导致失败的因素分析——延续性技术 vs. 破坏性技术;市场需求轨道 vs.技术改善轨道;破坏性技术与合理投资
- Structure:
1-2章 建模-以硬盘行业为案例建立失败框架模型
3-9章 检验-外部效度检验,其他行业的失败案例检验失败模型
10章 应用-分析电动汽车行业的机遇和威胁
11章 总结
作者提出失败模型
- 假设
假设1. 突破性创新不在企业原有的技术升级路径之上
理由:及时是同一个行业,不同企业的产品面对的客户类型不同,看重的产品性能不能,具有不同的成本结构,价值网络则不同。不同的价值网络为某种特定的性能属性确定了截然不同的价值。同时企业在某个特定的网络内逐渐积累了经验,可能形成符合该网络独特要求的能力、组织结构和文化。在企业价值网络内受到重视,或发送在基本利润率较高的价值网络内的创新,被认为是有利可图的创新。
破坏性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在一个价值网络内,沿着自己独特的既定轨道来进行。当它们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并且足以满足另一个价值网络所要求的性能水平和特性时,破坏性技术就能以极快的速度侵入这个价值网络,并淘汰掉原有的成熟技术,以及使用这项技术的成熟企业。
可以关注技术改善斜率的走向
假设2. 突破性创新早期客户需求不明朗,即早期市场空间小,财务收益不稳定,但长期可以发展为大市场 - 企业现状
1.企业“沉迷”于现有的技术升级路径,没有注意到突破性创新技术的出现。
2及2以下,讨论的则是,在企业已经注意到突破式创新之时,仍然没有及时进入/适当投入,最终导致企业被淘汰的原因
2.主流客户及公司的投资者决定了企业核心资源——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分配。
投资者无法容忍财务的损失,而突破式创新在早期的投资回报率低,并兼具风险。
3.大企业只能对应规模巨大的市场,而小企业才有可能聚焦小市场。
从企业增长率/成长率的角度出发,小市场带来的增长对于大企业而言微不足道
4.大企业的成熟流程:市场数据-投资决策。而突破式创新缺乏足够的市场数据/无法对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
无法利用管理延续性技术时发展的规划和市场营销手段,来应对完全不同于延续性技术的突破式创新。
5.人员的价值观/行为和思考方式不会轻易改变。
原有人马在处理新的事情时,无法摆脱原有思维和行为方式对自己的控制。
6.(大企业)产品发展的理念:不断提高性能,成为高价值产品,获取高额利润。
大企业争夺的是高端领域的市场,产生低价产品的竞争真空,将低端领域留给小企业争夺。
更努力地工作,更聪明地管理,更积极地投资,更认真地听取客户的建议,这些都是应对延续性技术所带来的问题的解决之道。但这些经营原则在应对破坏性技术时却完全失效,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还会造成反效果。
- 推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