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答问》(12)
原创作者:李本聪
优秀学生身上都有哪些特质
问:李老师教书育人四十余年,可谓桃李满天下,也可谓阅学生无数。请问您,优秀学生身上都有哪些特质?
答:对这个问题,我平时是有过思考,有个观察研究的,下面举出例子来回答你。
我教初中的时候,教过一个学生,现在是一所高中的校长。从他的成长和优秀,我得出一条,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聪明是靠不住的,真正靠得住的是勤奋,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是坚忍不拔的学习意志力。那时候,我教他们英语,暑假里,他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支援农业生产,挣工分帮助家里,被安排去看守田里成熟的稻子。所谓看守,也就是披个蓑衣,抬根竹竿,站在田埂子上,麻雀来偷食的时候,吆喝着,负责驱赶。七月的雨水,泛滥成灾,从田野通往学校的山路,崎岖泥泞。这位学生去劳动,总不忘带上英语课本,带上纸笔,一边看守,一边读课文,一边记忆单词。遇到不懂的地方,翻越几里山路,来向老师请教。
升到高中里,这种勤奋读书的精神,他一直保持着,并且更加发扬光大。别的同学休息了,他还要在路灯下学一会;别的同学打篮球去了,他还在写着作业;周末回家,他独自一人走僻静的小路,目的是为了不受打扰,在心里复习一遍老师讲过的内容。就是这样,天道酬勤,人道酬勤,在那个能考取大学学生比例极低的情况下,他考上了师范大学,从农村走出去,成为一个地区知名人物。回忆当时他们班上,好些比他聪明,脑子比他反应快捷的学生,最后都没能从读书这条路上走过去。
还有一个现在读研究生的学生,六年级的时候,我教过她语文。她父亲大学毕业,考取公务员,在政府机关工作。但母亲仍然坚持在乡下种地,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就给她布置了个书房,爸爸买回许多书放在架上,供她阅读。这个学生的学习有两个特点,一是读过很多课外书,知识面宽。我也算是读书比较多的乡村教师了,有一次她和我讨论《史记》和《资治通鉴》,问:“老师,你说这两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究竟有什么区别?”面对学生提问,我一时语塞,虽然看过,但没想过,还真答不上来。只好把“皮球”踢回去:“向你请教,请你告诉我。”她说:“司马迁的《史记》,是写给后世,没有特定的阅读对象,自由自在,写得汪洋恣肆,文采风流。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不同了,是写给皇帝看的,主要是为了帮助皇帝治国理政,在叙述上就显得放不开,稍逊风骚。”在这样的学生面前,你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体会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再一个是家庭教育做得好。到了小学高年级,每遇寒暑假,家里就会让她选择一个附近的县份,出去研学旅行。然后托亲戚、托朋友安排照顾孩子。譬如说要去建水看孔庙、游览朱家花园、参观紫陶制作,父亲会预先找出有关这个地方的历史资料来,让女儿阅读,然后确定研学目标,确定预期将取得的研学成果。这样做,既丰富了孩子的假期生活,也增长了孩子的知识,开拓了她的视野。同时在接触社会中,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锻炼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个学生走向优秀,就成为一种必然。
我也还教过一个学生,现在在一所重点大学就读,学的是统计专业。这个学生在学习上,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学能力超强。小学中学都是学霸级的人物,对老师不存在依赖。上课前她要花时间做好预习,这个做好预习不是一般性的,走马观花看看课本,而是学完一课书,马上就用“同步指导”之类的作业来进行检测,发现问题,记录下来。到了课堂上,真正做到有重点地听课,选择性地听课,思考性地听课。如果她记下的问题老师没有讲清楚,就现场提出来,请教老师,一直要到把问题弄清楚为止。一课书上完了,一个单元学完,自己用试卷来检测自己,自己批改。卷面检测出来的问题,就是自己学习上的疏漏。这些疏漏是一定要查资料、或是上网,或是跟同学探讨,或是求教老师,搞懂进行弥补的。看似简简单单的三个招式,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课后做好复习,成就了这个学生,让他实现了飞得高,走得远,圆梦好大学。
当然,学生不同,走向优秀的道路也因人而异,但也并非无轨迹可循。学生要把学习搞好,要想成为佼佼者,上面说的一些特质性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你是一定要遵守的,不能外开。外开了,就和“985”“211”无缘。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