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答问》(41)
原创作者:李本聪
古代私塾语文教学有哪些经验值得今天借鉴
问:李老师,听您的讲座,发现你博览群书,知识面很宽,尤其是对教育史、对中国历史和文学。我想请问您,古代私塾,或者说书院,有哪些经验值得今天语文教学借鉴?
答:谢谢你的夸奖。我确实读过一些古代私塾和学院的历史资料。在阅读中,我发现这样几点,对今天的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是有借鉴意义的。
第一点就是特别强调先生带领学生读书。读书读书,以读为主,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完成文化知识教育,在读中达到教学目标,在读中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三”“百”“千”是蒙学读物,楼阁上,几张八仙桌一摆,贴一张先师孔子的牌位,一本书、一方砚、一管笔、一群蒙童,先生正襟危坐,学习的氛围就被营造出来了。老师教学生,一课书一课书地熟读成诵,记忆在心中。学生每背诵一课书,就等于是完成一次语言知识积累,进行一次思想认识升华。成年累月积淀下来,读书人的内涵形成了、丰富了。一袭长衫下罩着的,便是子曰诗云,绣口文章。司马迁从这里走出去,李白从这里走出去,曹雪芹从这里走出去,中国古代文化从这里走出去……
第二点是读整本的书,我们今天的课本,是选编一篇一篇文章编成的。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书,是杂志。杂志的特点是杂。酸甜苦辣咸,让学生借着这本杂志来尝鼎一脔。这样编辑出来的课本,是科举时代结束后,教育的一大创举。好处是一册在手,让学生读到不同时代,不同名家,不同风格的文章。作为教学生语文“速成”,意义是明显的,但它的缺陷也是不容忽略的。古代私塾里,启蒙教育完成后,它的纵深发展教材依据,是读一本一本的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统称为“四书五经”,辅读朱夫子朱熹的批注。这种读不是浅尝辄止的读,而是咬文嚼字的读,出生入死的读。这样的教学,最大好处就是能帮助学生形成文化体系,一旦从课本里走出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形成了,文道之间就达到了统一。现实层面的人,文化层面的人,政治层面的人便合三为一了。
第三点是重视写的教育。初入私塾,学生的课外作业就是每天必须练习一页书法,从描红到临帖,到脱帖来写,到自成一家。天长日久,学生的审美教育、心性培养,就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这一文化遗风,我五十年前在庙宇改成的小学堂里读书,还持续着,去学校的第一任务,就是打开本子,拿出毛笔来描红,然后送给老师“圈瓜”,以得双“瓜”为荣。背诵了许多本书,烂熟于心,用文言来作文势成必然。还有就是考试指挥棒,学生要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学成文武艺,货以帝王家,写好八股文章是谁都要奋力拼搏的。就因为这个原因,古代私塾和书院里,其实还要包含国子监,才培养出那么多人才。各级官员,不会写文章的,基本没有。
最后是教材多为韵文,读来朗朗上口,适合孩子记忆,很能让孩子感受到中国语言的美,《笠翁对韵》可为代表。在文辞美的熏陶下,学生更能在读中,入情入境,把书中的思想内化成自己的精神力量。现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也注意到这一点,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的好些课文,多以韵文形式出现,算是寻根和回归吧。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