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讲堂留影109

《论语》讲堂留影109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3-12-11 17:43 被阅读0次

2023-12-12 一百〇九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5.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来接着共同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的第18章。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孔子在这一章主要是评论鲁国大夫臧文仲,暗讽他是迷信神龟,并不明智。
我们首先来看看臧文仲这个人。姬姓,臧氏,名辰,谥文。因为在家里排行第二,所以历史上多称他臧文仲。
据《左传》记载,臧文仲是鲁国的一个重要的辅政大臣,先后经历了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代。辅政前后长达40多年,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多有建树。
总之,臧文仲作为一个重要的辅政大臣,他不仅富有智慧,而且思想比较开明。尤其是关注民生,行事比较务实,为鲁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齐晋两个大国争霸的情况下,为鲁国维护自己本国的利益做出了贡献。
在他辅政的40年间,不仅受到了历代鲁君的信任,同时也赢得了国人的尊敬。臧文仲去世以后,后人把他的许多言论仍然当做重要的治国方针,又经常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儿加以引用。
但是我们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发现孔子对于臧文中的评价呢并不高,似乎对于他的历史功绩有所质疑。甚至,对于他的这个日常行为方式也产生了一些疑惑。
我们还是回到文本上来看。“臧文仲居蔡”,这个“居蔡”,不是说臧文仲居住在蔡国,而是指蔡国出产的一种大乌龟,叫“蔡”,“居蔡”实际上就是一种使动用法,就是“使蔡居”。
据说这种大乌龟,有六个翅膀,三个脊柱,我们现在似乎看不到这种乌龟了。我们现在看不到,是不是代表历史上就没有呢?我觉得也不一定,因为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大量的物种都已经消失了。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有这么一些模样比较奇怪的乌龟,我觉得完全是有可能的。
蔡国出产的这种大乌龟,又叫元龟。不是作图那个圆规,而是元首的元,就是天下第一龟的意思。
据说呢,古人占卜,这个乌龟越大就越灵验。蔡国出产的这种乌龟是最大的。所以,臧文仲专门给他盖房供它住。
给这个乌龟盖房子来专门供养它,让它来住。那这个龟房该怎么来建呢?文本中用了四个字,“山节藻棁”。“节”,是古代建筑上面用的这种斗拱。那给乌龟住的这个房子的斗拱很大,像山一样。“藻棁”,“棁”是梁上的一种短的柱子,“藻”是在上面装饰一种海草的花纹。“山节藻棁”在古代是天子的宫殿才能够使用的一种装饰图案,或者是建筑构件。
我们这样来给它翻译就是,臧文仲给他的大乌龟造了一座房子,用的是山节藻棁装饰。下了很大的功夫,特别的奢华,尤其严重的是使用了天子宗庙建筑才能够使用的装饰材料。
也就是说,不仅臧文仲在生活日常起居中有僭越的嫌疑,现在连他养的乌龟也开始超越礼制,使用一些特殊的装饰材料。这让孔子非常生气,但是又无可奈何,所以孔子就发出了一声感叹”何如其知也?”这里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顺序就是“其知何如也”。意思就是说,臧文仲如此礼遇这只大乌龟,那他的智慧体现在哪儿呢?或者说,臧文仲可真是太聪明了。“知”通“智”。
当然,在这里孔子不是在夸奖臧文仲,而是一种反语。孔子的意思实际上很明显,就是臧文仲这个人的想法太荒唐了,给一个乌龟建造那么奢侈精致的房子,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乌龟上,那不就是玩物丧志吗?太不理智了,太不智慧了。
那孔子的这种引而不发,问而不答,就更加凸显了对臧文仲这种行为的批评否定。
那我们从孔子的这个评价来看,发现历史上记载的臧文仲和孔子口中的臧文仲,好像是两个人一样。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孔子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新的事物不断的出现。而孔子他是致力于周礼的恢复,那从这一点来讲,应该属于一个保守派。那么臧文仲作为一个国家的辅政,他更加关注于民生,对于新生事物的出现这个态度呢,应该是更积极的,所以应该属于一个改革派。
也就是说他们两者的历史观并不同,给自己的历史定位也不一样,所以双方的观念也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差异。这一点我觉得很正常。情况比较类似的就是苏东坡与王安石新旧之争,对于改革措施不同的看法,这个差异是很明显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来特别的肯定一个人,或者是特别的否定一个人。

《论语人物评传·臧文仲》

《论语·公冶长》:“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论语·卫灵公》:“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根据《论语》书中孔子对各种人物的评论,结合有关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比如从上面两条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臧文仲的评价不高,认为他不“智”,甚至说他是“窃位者”,这样的评价与其他史书中的记载出入较大,这恰恰说明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和史学上的偏颇。

    一

臧文仲(?–前617年),亦称臧孙辰,姬姓,臧氏,名辰,谥文,故称臧文仲,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大夫。臧氏是鲁国世袭贵族,专任司寇之职,执礼护公室。史书中关于臧文仲的记载始见于《左传·庄公十一年》,当时他已是鲁国的辅政重臣,后历经庄、闵、僖、文四代,辅政四十余年,内政外交,多有建树。

臧文仲辅政时期,正值齐桓始霸和晋文继霸的特殊历史时期,齐、鲁两国连年征战,在诸侯争霸的险峻形势下,鲁国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巩固与晋国的同盟关系,为此臧文仲多次受命出使晋、齐等国,四方周旋,不辱使命,为维护鲁国的尊严和利益,显示出高超的内政与外交能力。

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鲁国发生了大饥荒,举国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左传》、《国语》等史书中都有记载。鲁国要度过饥荒,只有向邻国借粮,臧文仲提议“告氽于齐”,他向鲁庄公建议道:“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糴于齐《国语·鲁语》。!”鲁庄公问谁能出使齐国,他主动请命,事后他的随从不解地问他为何主动请缨,他说:“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同上。)。”臧文仲带着鬯圭玉磬之类的名器作为抵押物到齐国去借粮,他一方面向齐桓公介绍鲁国“饥馑荐降,民羸几卒”的严重灾情,另一方面又阐述齐、鲁两国共同承担着“周公、太公之命祀”的重任,巧妙地点出齐、鲁两国的历史渊源,弄得齐桓公不得不借粮给他,而且连他带来的抵押物也没好意思留下来。春秋时期,“名器”是一个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臧文仲为了解救百姓于倒悬之苦,说服鲁庄公以“名器”为抵押向齐国借粮,这确实是开明之举,体现了他“忠君”、“恤民”的博大情怀。他身为鲁国国卿,当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出使齐国,巧妙与齐君周旋,表现出他居官在位的责任使命和过人智慧。

鲁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夏,鲁国又遭大旱,鲁僖公受人蛊惑,打算把那些仰面朝天的畸人(巫、尪)抓来烧死,以祈求天雨(当时人们愚昧地认为大旱是因为老天爷担心雨水会流进那些仰面朝天的畸人鼻子里)。臧文仲得知此事后对鲁僖公说:“非旱备也。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此其务也。巫尪何为?天欲杀之,则如勿生,若能为旱,焚之滋甚(《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他认为采取烧死“巫”、“尪”来祈求天雨的做法是愚蠢的,如果天人之间存在感应,老天爷可怜这些人,当初就不会让他们出生。既然他们出生了,现在烧死他们,不仅没有用,反而会加重旱情。所以他建议鲁僖公劝导百姓厉行节约,开源节流,加强守备,提振士气。鲁僖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动员国人自救抗灾,故而是年鲁国“饥而不害”。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臧文仲是一个非常务实开明的辅政大臣,他行事不拘泥于陈规旧礼,具有比较鲜明的“重民”思想倾向。

    二

臧文仲在处理天人关系时,能够破除陈旧愚昧的观念,重视人文关怀。在处理君民关系时,他也具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鲁庄公十一年(公元前683年)秋,宋国发生重大水患,百姓受灾严重,鲁君派使者前去慰问,宋闵公心情沉重,自责罪己,臧文仲听说这件事情后说:“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通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臧文仲在总结历史上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后,提出了国之兴衰存亡取决于国君贤庸的观点,贤明的国君能够深刻自省,改正错误,昏庸的国君则是归咎于人,滥杀无辜。宋闵公死后,宋襄公继位,他想效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于是召集诸侯各国举行会盟,臧文仲听说此事后批评道:“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左传·文公四年》。)。”所谓“以欲从人”,就是推己之所欲以从人,使人同得所欲;而所谓“以人从欲”,则是强迫他人以逞一己之欲。臧文仲认为宋襄公将一己私欲强加于诸侯各国,这是极其愚蠢的,日后必将招致杀身之祸。果然,次年宋襄公与诸侯各国会盟于盂时被楚人羁押,宋国也受到楚国攻击。鲁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六和蓼这两个小国国君不道,为楚所灭,臧文仲闻知后说:“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左传·文公五年》。)!”意思是说,六和蓼都是上古贤人皋陶的后人,他们的国君对内不能实施“德政”,宽惠爱民,对外不能和睦大国,忽焉而亡,令人痛心疾首!他认为国无大小,国君都必须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否则必将走向灭亡。

〔附一〕臧文仲三不仁三不智:

三不仁,明知道展禽贤明却让他屈居自己之下,这是一不仁;

设置六关,收取关税,这是二不仁;

允许妻妾编织蒲席贩卖,与民争利,这是三不仁。

三不智则是,为大蔡之龟设置居所,雕梁画柱,徒有其表,没有其实,这是一不智;

四代老臣面对逆事,本可一言而止,却沉默纵容,这是二不智。

海鸟爰居飞落鲁国几天,就组织人予以祭祀,这是三不智。

〔附二〕

①大蔡之龟,见《太平御览》卷八〇二、卷九四一和《墨子·耕柱》引《墨子》,是与“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并称,皆“诸侯良宝”。据说这种龟有“三棘(脊)六異(翼)”(龟背有三条脊,两侧有六个小翅),非常珍贵。

②《方舆纪要》载:或春秋大蔡,盖以山得名。清《一统志》载:“九江城在县(现在黄梅县治)南七十里,即今之蔡山。”黄梅县《旧志》载:“以蔡山名者,缘地产大龟。”新编《辞源》蔡山条:“蔡山在湖北黄梅西南江滨。”根据上述各书所载,黄梅蔡山自古产大龟。古人迷信用龟卜卦,认为所用之龟越大越灵,故有“大蔡神龟”之说。战国时鲁国大夫臧文仲宝藏的就是这种“神龟”。在古代黄梅人曾以蔡龟作贡品。黄梅县在历史上一度称为新蔡县,即以蔡山出产大龟而得名。

孙中兴详解

这章也是孔子评论当代人物。前面几章都是正面评价,这章转为负面。

孔子说:“臧文仲僭越君王之礼在家里养了占卜国运用的大乌龟,房子的梁柱也画上了君王居处的装饰画。这个人怎么算是个明智的人呢?”

臧文仲是鲁国大夫臧孙辰,谥号曰文,不知道是根据《逸周书·谥法解》的哪一项:“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更值得深思的是:如果他的谥号是有徳行的“文”,孔子在这里怎么说他不智呢?

本章的两个关键词是“居蔡”和“山节藻棁(zhuō)”。孔子因为臧文仲有这两项,所以批评说“怎么可以说臧文仲是智呢?”我们应该循着“不智”这条线索来研究这章的要义。

“居蔡”很容易被解释成“住在蔡这个地方”。错!但也不完全错!“居”是“蓄”(皇侃)、“藏”(朱子)。“蔡”有两种说法:一是包咸说“国君之守龟出蔡地,因以为名焉,长尺有二寸”,皇侃说得更简单,即“大龟”(其实更早的杜预注《春秋左氏传》就是这么说的,朱子也这么解),然后追加解释说“礼:为诸侯以上得蓄大龟,以卜国之吉凶,大夫以下不得蓄之”。所以“居蔡”就是蓄养了国君才能养的神龟。二是《孔子家语·好生》说“蔡”是大龟的名字。不管怎么解“蔡”,“居蔡”是僭越礼法,行出其位。我们现在都知道孔子痛恶这些僭越礼法的人,可是为什么不说他们“不知礼”而说是“不智”?难道漏了一个“礼”字?

“山节藻棁”,历来无异议。皇侃说“山节者,刻柱头露节为山,如今拱斗也。藻棁者,画梁上侏儒柱为藻文也。”朱子简单说:“刻山于节,画藻于棁。”《礼记·明堂位》就说了是“天子之庙饰也”。管仲也这么做过,也被批评过。臧文仲这么做,当然也是“僭越礼法”,岂止是包咸所说的“奢侈”而已。所以孔子批评他“不知”,恐怕也是漏了一个“礼”字。

“何如其知也”,是孔子对上述两项行为的评论。皇侃解释说:“时人皆谓文仲是有智之人,故孔子出其僭奢之事而讥时人也,故云何如其智也。”朱子的解释方向不同:“当时以文仲为知,孔子言其不务民义而谄黩鬼神如此,安得为知?”这些都没说明为什么“僭”和“奢”是“不知”,而不采取更简明扼要的“不知礼”?这不也正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吗?《礼记·礼器》中孔子就批评“臧文仲安知礼”!

孔子和臧文仲的关系很其妙。《卫灵公篇》中孔子批评他明知柳下惠是个贤能的人,却没有提拔他,因此怀疑他是个“窃位者”(尸位素餐)。《孔子家语·颜渊》又说他“三不仁”和“三不智”。但是这里说的“不智”并没有本章的“居蔡”和“山节藻棁”。《春秋左氏传》记载了臧文仲的“金玉良言”(参见附录所引),甚至认为他的“立言垂法”是“三不朽”(《春秋左氏传·襄公二十四年》和《国语·晋语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数称(几度赞美)臧文仲”,应该就是赞美这些“不朽良言”。可惜《论语》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这应该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在编辑《论语》时的疏失。

依经解经,让我们更能超越古注而看到另外的可能性。

铎罡 书

张居正直解

臧文仲,是鲁大夫,姓臧名辰,谥为文仲。素以智名者也。居,是藏。蔡,是大龟,用以为卜者。以其获之于蔡地,遂名为蔡。节,是柱头斗拱。藻,是水草。税,是梁上短柱。孔子说:“人都以臧文仲为智,然明智之人必然见理不惑,试举他一事言之。且鲁之有大龟,虽所以为占卜之用,然不过以决疑示兆而已,非能司其祸福之柄也。文仲乃为屋室以居之,又将那柱头斗拱上,都刻为山形,梁上的短柱,都画上水草,真若大龟居处于其中,而能降福于人者,斯不亦大惑矣乎。”盖人有人之理,神有神之理。人之理所当尽,而神之理,则幽昧而不可知。惟尽其所当务,而不取必于其所难知,斯可谓智矣。今文仲不务民义,而谄渎鬼神如此,则是不达幽明之理,而惑于祸福之说,其心之不明亦甚矣。何如谓之智乎?夫文仲之智,人皆称之。夫子独据实而断其不然,这正是众好之必察焉者。所以为人物之权衡也,观人者宜取以为法。

相关文章

  • 《论语》讲堂留影62

    2023-10-10 六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 学习《论语》(109)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称赞郑国子产。说他有四种行...

  • 欢迎关注《论语大讲堂》和《三笑集》

    《论语大讲堂》发表友友们关于《论语》的解读和学习笔记,各抒己见,一起学《论语》。 《三笑集》发表友友们关于儒、释、...

  • 仁是分亲疏的爱人

    ——《论语》读书笔记4 《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总共有59章109处之多,那到底什么是“仁”呢? “仁”这个字很...

  • 子厚论语讲堂

    语文百群读书会讲座076期 主题:《论语·八佾第三》上 时间:3月29日周四20:00-21:00 主讲:子厚(博...

  • 读《论语》(二十二)

    2020年4月17日 2020年勇气读书会打卡第109天 阅读书籍:《论语》 第五篇论语公冶长 【本篇引语】本篇共...

  • 每天读论语-109

    读论语-109 原文(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为大龟建...

  • 早读论语109天

    【原文】3.10 子曰:“禘(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翻译】孔子说:“举行禘祭的仪式,从完成第一次...

  • 仁,就是爱人

    论语中有一句,子罕言利与命于仁? 事实如何呢?仁这个字,出现在《论语》中109次,涉及29章,有司马牛、子贡、颜渊...

  • 如何从论语名言中取名?读懂这5则论语,遇见令你心动的好名字!

    有相关人统计,“仁”在论语中总共出现109次,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概念。孔子认为“仁”是作为一个君子最重要的品质,是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10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um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