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而那些真正优秀的父母却在用“真人秀”般的生活告诉我们,不论自己在童年经历过什么,他们只会挑选好的部分去传承,努力给孩子一个“可以治愈一生”的美好童年。我们都有一种感受,越是童年的事情反而记得越是清楚,而到中年的时候除了大事,几乎过目就忘。这虽然和人的记忆方式发生变化有关,但足以说明一个人的童年影响是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家庭就是一台功能强劲的复印机。家庭教育只解决了吃穿住用行的基本问题还远远不够,因为只满足了较低层级的需要,对于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还远未满足。许多父母过于注重准备孩子的物质基础,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有甚者连他们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无法保证,自然也就匮乏爱的能力。家庭教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爱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其实是一种集体化的社会教育,是一种比较教育,是一种技近于道的外部教育。一个人内心觉醒的自我教育才能真正称的上教育,内心问题的隐蔽性和行为表现的延后性,往往导致外部教育时不对症,难以对症下药。鸡同鸭讲的情况屡见不鲜,大多数把不准内心实况的教育都收效甚微。缺乏尊重,充满强制的教育,往往伴随着更坚硬的反弹,面对着这些自我意识觉醒,个性凸显的孩子,教育难度可想而知,效果却不敢保证。
当下,减负,逆反,敏感,玻璃心,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家校矛盾似乎都是充斥媒体,让家长和学校都烦不胜烦的标签性问题。为何如此?从家到学校,从个人到集体,孩子身上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缩影。诚然如培训所言,问题就是机会,剖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解决问题需要家校合理,对症下药,最终实现“他律”向“自律”完成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最大化。近些年,问题学生其实并不是主流,表现优异的学生依然是教育的主流。只是问题学生的问题具备典型性,是多种问题的集结和缩影。
首先,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是问题学生的主要根源。偏激,敏感,缺乏正确的三观示范和自律,更缺乏出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家庭原因导致的问题是长期家庭教育的产物,学校教育作用并不显著,事实说明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唯有家校共建才是安全而有效的出路。
再者,由于家庭中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有失偏颇,也导致了受教育者出现了心理偏差;这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和家长自学家庭教育理论来予以纠正。
最后,家校沟通联系的无误解和相互的理解支持程度也成为孩子心理导向的领航员和护航者。教师在同理心的基础上,先同情,再明理,后给方法的来予以支持解决。“互联网+教育教学”,除了包含课堂知识的创新融合,还包括底层驱动层面的家校合力建设的教育教学的班会课的案例创新,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无边界沟通育人。
“在旅途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思考别人为什么活,自己应该怎么去活,旅途所见与内心所遇结合起来,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改变了人生”,这是有些人所谓旅行的意义。
理解孩子的思维和情感困惑,是父母帮助孩子最快的捷径,而请家教是一个选项,但永远不是最好的第一选项。理解,帮助,同行,成长!希望大家都是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的幸运儿!
2019-07-26 幸运的人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2019-07-26 幸运的人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2019-07-26 幸运的人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2019-07-26 幸运的人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2019-07-26 幸运的人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