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950757/4b1bcde63234e2e5.jpg)
五一小长假收假第一天,因事出差,选择了乘坐动车。恰点到了车站之后,才发现人特别多,可谓人满为患——很久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包括春运期间似乎都没有这么多人。不由感叹:三年疫情,积压了太多的出行和旅游需求。 这被积压的需求恢复常态,便是“增长”之源!
人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被视作巨大包袱,以致采取了现在看来近乎苛刻的策略,来控制和化解“人多”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彼时,此策在国之治的层面,执行中有不少诸如“牵猪揭瓦、刮X(宫)引X(产)”的偏激举措,影响了大批年轻人的生育观,“一个好”一度成为通行九州的口号……时过境迁,今日回过头来看,彼时“控制”为主,己调向转为当下“鼓励”为主,人多也由曾经现实的“患”转为如今期望的“愿”——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任何决策,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引发开来,是不是可以有这样一个认识:人类社会因人的群聚而存在,人口的数量和规模,始终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
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社会活动,必然会消耗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的量总体上恒定,在此意义上,人的多与少,直接决定消耗自然资源的多与少,这客观上又构成了一对矛盾。人多,便意味着消耗增加,自然资源将承载巨大压力。当然,我们讨论这个话题的前提,是人类生产生活处于自然状态,倘若人类有了可以超越自然原生态的创造发明,结果便可以改写——实质是,这对矛盾的化解,取决于特定时空条件下某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就我们亲身经历的而言,彼时的人多为“患”,根本在于彼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一旦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人多反而成为某种优势——比如,如今我们对外交往的底气,其中之一便是“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仅此一条,就可以平添多少谈判筹码?
话扯远了。啰哩巴嗦,绕去绕来,不外乎想表达一个观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绝对的“对”与“错”,也不存在绝对的“利”与“弊〞,一定是因时因地而变,我们平常不认同的“人满”,有时则并不是我们认定的“患”!
![](https://img.haomeiwen.com/i3950757/d1ab1417ad9763c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