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谈DG“辱华”事件:面对歧视如何应对

浅谈DG“辱华”事件:面对歧视如何应对

作者: 思观堂 | 来源:发表于2018-12-27 20:05 被阅读17次

  (注:本文参考了Rebecca Jennings的A Dolce & Gabbana show was canceled after racist online messages leaked,Halie LeSavage的Dolce & Gabbana Designer Makes Some Questionable Comments About Sexual Harassment,Elizabeth Segran的Why racism is so entrenched in the fashion industry,Amanda Taub的Buying TOMS shoes is a terrible way to help poor people,Eillie Anzilotti的Why TOMS is taking a stand to end gun violence和Robin Givhan的Dolce and Gabbana are rich, extravagant and politically incorrect. You got a problem with that?)

话不多说,相信每一位阅读过新闻的朋友,今天都被意大利知名奢侈品品牌Dolce & Gabbana的一系列举动(官方定性为“自取其辱”)所震惊和愤怒。个中缘由,相信大家内心中各自都有自己的说法。然而,相比于拘泥于一件事情处于风口浪尖时所创造出的爆炸性影响力之外,作为普通群众的我们,更加应当注意到一些这起事件中一系列被遗漏的细节。

(左为Domenico Dolce,右为Stefano Gabbana)

首先,有一点是不需要被质疑的:如果说杜嘉班纳之前推广“模特穿着红衣金饰用筷子吃意餐”还勉强可以被看做是一次西方品牌对于中国时尚和社会的误解,那么品牌创始人斯特凡诺.加巴纳(Stefano Gabbana)在对待一名抗议的模特所使用的极尽嘲讽的语言则是毫无掩饰和保留的种族歧视。没有人会相信他们官方“账号被盗”的借口,因为这并不是这两个充满争议的设计师第一次发表令人语塞的言论。

2017年,在MeToo运动席卷全球演艺界和政治界,让诸多恶贯满盈的空心大树轰然倒塌的同时,加巴纳在一次采访中,公开声称性骚扰“不是暴力”。不仅如此,面对采访记者针对英国政客Mark Granier性骚扰指控的批判,加巴纳轻蔑地驳斥到:

"这又不是新闻!维斯孔蒂(注:意大利知名导演)还让他的演员Helmut Berger和Alain Delon跟他上床呢... 给我听着,你来决定。这就是真的。二十年后你可能会说‘啊!他摸了我屁股!’啥的,这可不是暴力。谁不跟人上床啊?谁不会啊?这不过就是一种趋势罢了。性行为是新趋势,可这可是老故事了。我们可是意大利人。我们来自于罗马帝国的。我们知道的够多。"

这二人对于所谓的“政治正确”更是不给一点面子。在诸多时尚品牌因为特朗普政府一系列压迫性的政治措施和言论而选择退出赞助时,杜嘉班纳反而加大了对于特朗普一家的服装提供。在他们的官方社交媒体上,杜嘉班纳不仅多次“点赞”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特朗普奢侈的穿着,并且常常暗中嘲讽对特朗普一家不满的人为“嫉妒的输家”。

2015年,作为知名同性恋伴侣的二人在一次采访中宣称体外受精的试管婴儿是“人工合成”的,而这一爆炸性言论直接导致长期赞助该品牌的著名同性恋英国歌手埃尔顿.约翰公开抵制杜嘉班纳。直到很久之后,二人才因此为这番言论致歉。

2013年,似乎认为奴隶制可以被当成玩笑的杜嘉班纳在时尚展出中推出了“奴隶凉鞋”和“女黑奴耳环”。

2007年,杜嘉班纳这幅不加掩饰美化轮奸的海报,在阵阵抗议和抵制浪潮之后,才被主管们不情愿地撤下了广告台。

然而,即便如此,一向看重商业收入和前卫性的杜嘉班纳不仅从未后悔,反而更是怡然自得。在如同巨浪的不满和愤怒声中,一向乐得关注度的他们干脆直接制造了一件“抵制杜嘉班纳”的T恤,以一件295美元(约合人民币2044元)的高价出售。

很显然,相比于“自取其辱”,到反不如说,杜嘉班纳是在运用时尚界的规则创造出自己的空间。在这个噱头就是关注点,关注点就是经济收入的年代,正是因为这种出格的言论和行为,他们各种难以被人理解的言论和行为才能够转化成金钱。

华盛顿邮报记者Robin Givhan认为,以他们服装的价格和代言人的左派,这种服装本身并不简单地是虚无缥缈的“先锋时尚”,而就是一种直截了当的艺术宣言。在他看来,这种价格动辄数万至数十万的衣服只是卖给“在他们巨型游艇甲板上炫耀,拥有欧洲私人领域和重重保镖的俄国寡头和中东皇室”穿的。他们对于抗议不屑一顾的态度,就和logo满街印,一块砖头炒到3万的Supreme一样,以自身的恶名宣扬的品牌效应,也算是在享受消费主义同时通过恶俗营销对这一模式的无耻嘲笑。

你没看错,恶贯满盈,正是他们所想得到的效果,以让更多身揣巨款思想偏激的富豪们当做一种自己表示态度的符号。

反方向如此,正方向也如此:一旦某项社会议题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焦点,那么无论是顺着自身的意愿,还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时尚品牌往往会一股脑地制作一系列的产品来“站队”。美国鞋企TOMS,近期就依靠宣传如何终结枪支暴力和部分收入会流入到预防枪支暴力的非政府组织赚取了一大波流量和销量,该公司的老总Blake Mycoskie一系列高调的采访让一些人飘然认为他是一个良心发现的英雄。这位“英雄”还曾经在数年前为了“终结世界贫困“宣布,只要有顾客购买他们的产品,TOMS就会给慈善组织捐上等量的钱。这种被称为”告诉你他们想要听到什么以获得他们想要的利益,而不是你需要听到什么来达到你想做的事情“的营销手段,仍然在诱惑着幼稚的人。

金库充盈的杜嘉班纳,几乎从来没有因为抵制面对过任何的压力,也不会因此感到害怕。其实,作为一项产业,时尚业蓬勃发展,从很多角度上讲本身就离不开种族歧视。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作为这个千变万化又一向把“多元性”放在嘴边的圈子里最重要的组织,只有少的可怜的人是少数族裔。许多非裔模特不仅头发常常被造型师搞坏,还要被迫穿上许多凸显”贫民窟“和“帮派”气息的服饰。

说到底,这场流量大战到最后还是会,也要会归于平寂。在起初的直觉性愤怒之后,不如后退一步,更加仔细地思考,我们为什么今天会讨论这些话题。每一次当主流意见统一时,那些略有不同的声音都被视为异己的叛变。在情绪的裹挟和焦虑的推动下,许多也许不明事理的人明白,至少喊上几句惯用的口号,就会得到大众的欢呼。要从思辨的角度理解每一个观点,却并不需要我们因此格外重视某些观点。这次事件和以后的种种热点话题,都不是头脑一发热的几句直言就能体现态度,改变现状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DG“辱华”事件:面对歧视如何应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chl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