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面对ChatGPD教师如何绝处逢生?——李政涛教授

面对ChatGPD教师如何绝处逢生?——李政涛教授

作者: 富宁156杨会仙 | 来源:发表于2023-03-04 23:49 被阅读0次

ChatGPD是近一两年来的新热潮,面对新事物的产生,颠覆了我的很多认知,甚至是焦虑,特别是作为当代教师,面对ChatGPD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在周六聆听了“ChatGPT与未来教育”各位专家的分享,我找到了答案,特别是李政涛教授分享的面对ChatGPD教师如何绝处逢生?收获颇多,现将其思想分享如下:

一、如何定位ChatGPT的性质??

能够与人类对话的“聊天机器人”:

既是“筛选者”和“搬运者”

也是“分析者”、“生成者”和“创造者”

二、如何理解ChatGPT的价值?

是危机或威胁吗?ChatGPT,成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新的智能竞技场和智力搏击台。是机遇或良机吗?在危机和机遇中,机遇更重要!

第一,这是一次重构人与机器关系的机遇。

变化1:人机关系性质的迭代升级了

ChatGPT的角色不只是工具,也是对话伙伴。

变化2:人类成为ChatGPT教育对象的同时,机器也需要受教育了

ChatGPT成为人类教育的对象:由人类通过编程等方式,对机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改变,让其正向助推人的成长与发展,这带来智能时代教育的重大转向

变化3:需要重新理解“人”了

对于人的认识,以兽性、神性等为参照系,在人与动物、人与神的比较中展开。在智能时代,机器成为理解人性、洞察生命的新的参照系,人与机器的比较反复出现。当机器越来越像人的时候,一个古老但常新的问题再次浮现:人是谁?以及,人为什么活着?ChatGPT引发的最大危机,不是职业,而是人本身。化解危机的唯一出路,是创造性地实现一种转化:把人机对话的过程,变成人类生命自我超越、自我进化的过程。

第三,这是一次打破替代思维,走向共生思维的机遇。已有的惯性思路:

来自于“替代焦虑”。受困于“替代思维”,根源是二元对立式的思维习惯: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人与机器对立起来,触目所及的自然是“竞争”、“对抗”和“冲突”,结果把二者变成了“谁替代谁”的“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

如何让人机关系:

从“此消彼长”到“共生共长”;

从“单向进化”到“双向进化”;

从“单向超越”到“双向超越”.....

形成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你追我赶”的共生格局?

第四,这是一次理解人师存在价值的机遇。

尽管教师不可能被ChatGPT这样的机师所替代,但人师的部分角色、职能或作用,如设计课程、知识搜索、课堂模拟、语言翻译,作业测评等,被机师所代替,让教师去做只有“人师”才能做的事情,发挥人师才有的所能:

培养学生的理想与信念、价值与意义、思维与情感、意志与勇气、奋斗与进取、反思与自省、创造与创新.......

第五,这是一次促进教师能力重塑的机遇。

教师职业本身不会被ChatGPT取代,但并不表明所有教师都会安然无恙:那些“做体力劳动的脑力劳动者”,是随时可能被淘汰的“高危人群”,这些教师的命运,不是被替代,而是被淘汰。在ChatGPT的步步紧逼下,教师如何绝地反击,才能绝处逢生?

三、直面ChatGPT,教师最需要哪些本领?

第一大本领,善于挖掘和转化人机对话的育人价值。当ChatGPT进入课堂,形成复杂的对话关系:

“生-机对话”

“师-机对话”

“师-机-生”或者生-机-生的对话。

如何让对话具有教育意义和育人价值?

通过具体挖掘人机对话的育人价值,为学生丰富对技术工具的理性认识,掌握与机器对话的路径和策略,提供唯有在人机对话中才可能获得的学习经历和体验,提升只有在人机对话中才可能生成与发展的思维能力、情感能力与审美能力等,最终学会在人机聊天对话中学习和成长。教师将人机对话的育人设计引入教学设计,来干预、引导课堂上的人机对话过程,实现这一特殊育人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第二大本领,善于选择并且教会只有人师才能赋予学生的教学内容。

有了ChatGPT之后,重新思考: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能力最为关键”?

以ChatGPT作为新尺度和新标杆:什么知识和能力可以不用教了?

基本准则:凡是人工智能擅长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少教甚至不教,凡是人工智能不擅长或者无能为力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多教或重点教。

记忆型、计算解题型、考试训练型的知识与技能不用教了。ChatGPT是考试训练的天敌,最擅长记忆和计算,在它面前,那些牺牲了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换来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不堪一击。

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向那些人工智能无法或不能替代的知识和能力,如价值观、高阶思维,好奇心、想象力与审美力等。这预示着,当下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新课程与新课标的落地实施,同样需要以ChatGPT为新视角和新准绳,重新加以解读、设计、实施和评估。

它着重提醒我们,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要更加注重价值观的培育,这是人之为人的底线与尊严;

更加注重改变思维与提升思维,包括批判思维、创造思维,以及编程思维、模块思维等智能时代最需要的思维能力;

更加注重情感的学习,机器可以模拟情感的各种表达方式,但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真实的情感世界;

更加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机器永远不会疲惫,从来不会真实地感受到挫折、沮丧和绝望,然而,这反而是人生的常态,为此特别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气……

第三大本领,善于与作为机师的ChatGPT协同育人。

人师与机师共同进课堂,同上一节课,已经成为现实。

人类课堂自此变成了“人师+学生+机师”的三位一体式课堂。

由此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新要求:

要有和ChatGPT协同育人的能力,“人机协同育人力”。这种协同,不再只是人与工具的协同,而是两类智能的协同,是两类主体或两类人的协同:人与机器人的协同。

这种协同的交互性、生成性及其复杂性亘古未有,对于教师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实质上的协同育人共同体里,人师如何主动展现并发挥独特、不可替代的育人能力,同时牵引或带动机师协同育人的能力,都是未来教师必不可少的新本领。不论什么本领,都意味着教师亟需在和ChatGPT的直面对话中,同步完成自我智能、自我生命的进化升级,唯有如此,地球上的“人类”教师,才能在ChatGPT时代绝处逢生,进而稳如泰山...

听了李政涛教授的分享,面对ChatGPD多了一份认识,多了一些坦然,但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多的是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新时代、新要求、新挑战、面对ChatGPD要找准定位,练就新本领,教师才能绝处逢生。

相关文章

  • 自我成长是最好的教育!

    今天看了李政涛教授的线上报告《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很大启发,教师不能只是按部就班的...

  • 《教育与永恒》读书笔记

    李政涛教授的《教育与永恒》是一本可以作为教育生涯灯塔的枕边书。 第一次见李政涛教授是在一次教师培训上,他讲人工智能...

  • 教研带动教学

    2022.3.23 今天学习李政涛教授的一场讲座:《高质量教研如何带动高质量教学》,内心无比认同李教授的观点梳理如...

  • 【2015年读书笔记】40、《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

    8月14日:再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 李政涛教授认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精神宇宙”;...

  • 李政涛:老师怎样生长

    李政涛:老师怎么在课堂中生长?|讲座实录 当了教师这么久,你知道教师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什么嘛?身为教师,又该如何培养...

  • 教师: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

    教师: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 ——读《教学常识》有感 在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中,引用了考门夫人在其...

  • 读陶行知3: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

    日前,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教授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和教师发展》的精彩讲座。由于工作繁忙,笔记...

  • 师者应该具有一颗仁爱之心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曾说:“教师怎样看待生命,他就会拥有怎样的生命,他的学生也会因此走向什么样的生命。”的确,教...

  • 教师决定了学生的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曾说:“教师怎样看待生命,他就会拥有怎样的生命,他的学生也会因此走向什么样的生命。”由此可以...

  • 第十三期凤鸣沙龙话题预告

    第十三期凤鸣沙龙话题预告 本学期,我们全体教师同读了李正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下周第十三期凤鸣沙龙的主题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面对ChatGPD教师如何绝处逢生?——李政涛教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cku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