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教授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和教师发展》的精彩讲座。由于工作繁忙,笔记暂没有时间整理出来。
一个特别明显的感慨,有时候,高人的一句话,一堂课,一本书,有可能给你终身带来影响。这种影响,大概就是古人所谓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吧。
因工作和培训更重要,“读陶行知”系列,也就有了间断,如今续上。
陶行知经常出席教育演讲[杭州,还是南京?]
陶行知向世界出发的启程地,最初确定在杭州。
明清以降,杭州向来是徽州读书或经商者走向更大世界的目的地、重新出发地。
这与二者的地理位置有关。
新安江,源自休宁,流入浙江,这也就成了钱塘江,又称“浙江”。
古代中国的交通工具,无论是渡人还是走货,水路当为大宗,也最便捷。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至元代演变成“京杭大运河”,从“三点四段五河六省”变成了“两点一线”。
杭州地理位置、财富地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歙县,与淳安相邻。印象中,歙县的深渡,就是通向浙江的内河港口、交通的咽喉。
晚清出生安徽绩溪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发迹于杭州,其兴亦勃。
如今的杭州,仍留“胡庆余堂”旧址,再现商号红极一时的光景。
数百年,对于徽州人来说,到了杭州,就可以走向京城,走到“外面的世界”,甚至国外的世界。
徽商,正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
今天的杭州,依然是徽州的年轻人大学求学和求职的首选地之一。
17岁的陶行知,和世世代代背负求学或经商梦的徽州年轻人一样,入杭州广济医学堂,只因不适教会清规歧视,才另谋他就,辗转至南京(江宁)。
当年陶行知从休宁的前往杭州的路,应是水路,顺流而下,顺新安江入钱塘江,从徽州至杭州,由山城到海边,从山水之间到海天一色。
南京,是数百年来江南的安徽人心目中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他们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一个重要聚集地。
这,有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原因。明代南京,初为都城,为安徽出生的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地,朱棣“南渡北归”,1420年迁都燕京,遂有南、北京(北平)之设,再有南、北直隶之分。这也是此地为众所周知的“南京”的基本来历。后设江南行省,治所即南京,一直是今天安徽、江苏和上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当然,其时区划包括湖北英山、江西婺源和浙江嵊泗等地。
清初,承明之区划,后又分设安徽、江苏、江西等省,但在其上又设两江总督,府治设南京。其时,江苏巡抚的治所在苏州。
因此,从历史的渊源,几百年来,南京就是安徽的政治中心,更是安徽江南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明清时代的江南,财富税收占全国三分之一,参加科考的人数一般居全国近一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首富之区,文化教育的极盛之地。
因此,陶行知南京求学,从地域和历史渊源上,也是应然。
陶行知在南京完成大学经历,并从此赴美深造。
陶行知回国,长期在南京从事教育和社会工作。
陶行知身在南京,胸怀世界,心中惦记着老家安徽。
在金陵大学就读前夕和就读中,他曾经回安徽参加辛亥革命运动。
回到南京工作后,参与创办南京安徽公学,在《办学旨趣》中,他说,“南京在两江之都会,和安徽有密切的历史关系,就地理说,又和安徽十分接近。中国兴学以来,南京即为全国教育中心,又和安徽的学者和学生来此传道受业的,素来很多。”
在南京高等师范任职多年,创办小庄(晓庄)师范,都是陶行知教育生涯的重要经历。
当然,还要说明的是,1927至1938年间,南京是中华民国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1945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陶行知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召集志同道合之人,数次提倡并坚持创办少费钱的学校[人中人,还是人上人?]
陶行知说,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学生的培育中,“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没有人下人。”这是关系人格平等的教育准则。
面对一所新学校的创立,他主张,“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他觉得是建议良好学校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
在战乱和缺乏强大中央政府支持的年代里,陶行知谈到学校创办时,经常提到节约办学和克服经济困难,“用最少的经费,办理相当的教育,是我们很想彻底努力的一个小试验。”
在鼓励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理念中,引人关注的观点,是他受到教会观念和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强调“平等”。他在多次的演讲中强调要培养学生做“人中人”,而不是做“人上人”,我这样阐明道理:“最后我们要谈谈我们心中所共悬而籍以引导我们进行的目标。一、是我们都是学生。二、是我们是物质环境当中的人。三、我们不但是物质环境当中的人,并且是人中人。做人中人的道理很多,最要紧的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必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去做那摇不动和基础。”
前些天,我们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教授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和教师发展的》讲座,其中一个观点讲到,“当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时候,我们发现,人工智能已经具备这样一些能力:一是能存、会算,二是能听、能看也能辨认,三是能认知、思考和决策,也有了一定的情感(共情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尤其是教育者突出的能力应该是艺术和哲学的能力”我觉得这个观点,与九十年前的陶行知的观点有相通的地方。他强调学校教育要特别注意以下的精神的培育,“科学的精神,美术的精神,大丈夫的精神,都不是凭空所能得来的。”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1969年生)在报告会上,首次让我们见识到单手在笔记本电脑上击键同步书写报告提纲,语言精辟和画面感,教育思考深刻李政涛教授和许多当代的其他学者一样,特别强调“成事做人”。他说:“成事、成人,前面是事,后面是人。应当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力求事情做成了,更要考虑做事的人成人没有。”陶行知说,“我们要在‘必有事焉’上下手。我们要以事为我们活动的中心。研究学问要以事为中心;改造环境要以事为中心;处世应变也要以事为中心。”
[中学,还是西学?]
和其他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一样,虽然浸润了数年的“洋墨水”,受到多年的西方教育,但是,这些大师们一概强调民族性和民族文化,多半不是厚此薄彼,更不是崇洋媚外。陶行知在看到有的学校提倡中国画的场景时,这样写道,“近年来我参观学校时最觉得伤心的一件事,就是到处所见的学生图画作品,一百分之九十九是非驴非马的西洋画。五年前我陪杜威夫人参观的时候,他很严重地批评说,‘放弃固有的艺术去干这种三不像的外国画,断断乎是条走得通的错路。’”
“依我看来,西洋文化能补充东方文化的地方有两点:一是运用科学改造天然环境,二是运用社会组织以谋充分之协作。”他指出,“中国的通病就是没有组织力;人数越多,越散漫。”“当这外患频临的时候,国民没有伟大的组织便不能有伟大的抵抗,便不能有伟大的成就。”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信条[德育,还是智育?]
早在九十年前,统一的国民政府为了加强学校教育(德育管理),成立训育处,后改名训导处。今天,我们的中小学管理机构中,也延续了这样的德育部门。陶行知在南京的“训育研究会”成立会上,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担忧和忠告。
“训育上的第二个不幸的事体就是担任训育人员的消极作用。他们惯用的种种方法去找学生的错处。学生是犯过的;他们是记过的。他们和学生是两个阶级,在两个世界里活着。他们对于学生的困难问题漠不关心。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他们也不应当忘记同学互相感化的影响;最好还要运用同学去感化同学——运用朋友去感化朋友。”
“训育上还有个最不幸的事体,这事就是教育与训育的分家,把教育看作智识范围以内的事,训育看作品德范围以内的事;以为学习智识与修养品行是受不同的原理支配的,甚至于一校之中管教务与训育者不相接洽,或背道而驰。殊不知学习智识与修养吕行是受同一学习心理定律之支配的。我们如果强为分家,必至自相矛盾,必至教智识的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学无术。所以我们希望担任训育的人要打破智识品行分家的二元论,而在智识品行合一上研究些办法出来。”
“任训育者不是查房间,管请假,记大过,发奖品就算了事他的最大责任是引导学生参与现代人生切要的生活,于一举一动前能下最明确的判断。”
这些关于德育论述的文字和忠告,如今读来,依然有许多值得警醒的地方,如德育与智育的“分离”,德育的“治安”化。这些观点的背后,我理解是针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成长意义,容忍理念和爱的情感。
你不是没有选择的,无论是自己的生活、工作,还是价值观和理念。
杭州或是南京,或许是命运的偶然,但地域的两选,于陶行知,也是必然。
教育是成就“人中人”,还是“人上人”?陶行知的观点是明确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中人”:平等、合作、协作的人,这就是共和国民的基本素质。
是中学,还是西学?陶行知的观点是中西合璧,彼此融通的,各所所长。以西学之长,被中学之不足。
是德育,还是智育?陶行知的观点,主张融通,反对分离。“训育”重在“育”而不在“训”。
李政涛教授批判道,当下的“教育成了跟随者”,跟随的应对就是“适应”。但是,教育应当是引领者,有大格局、大视野和大思路,有战略思维。
能够邀请到李政涛教授来马鞍山作报告,不失为本年度一大幸事李教授在前天的讲座最后,告诫教育人,尤其是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一是把局部的事情放到全局中考虑。二是把个体的事情放到全体、整体中考虑。三是把当下的、眼前的事情放到历史与未来中考虑。四是把个人的志趣、本校的发展与时代的精神、与国家的需要、与民族的繁荣复兴勾连起来、关联起来。”
陶行知,正是这样的伟大教育者,引领并超越时代的教育家。
[注] 源自上篇 中国教育改造: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评陈著之《家庭教育——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国画也要提倡了/整个的校长/天将明之师范学校/无锡小学之新生命/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
【伴着胡里奥 伊格莱西亚斯如泣如诉的吟唱,享受难得的阅读分享,断续完成本篇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