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一个人的寝室,拥抱短暂的独孤带来的安全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起,不自觉地刻意与人的世界保持距离。有时候明明爱一个人,可以看起来毫不在乎,甚至走近了还会有意回避。心理学上把这种称为回避型人格,说这种人通常是童年时期的内心经历和父母训斥造成,会将这种屈辱的经历内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向,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也不相信会真正得到他人的爱。虽然我的父母很少训斥我,但母亲的影响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我现在对感情的态度。我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为什么我们会失去关心别人的能力?工作上的糟人糟事耗尽了我们大部分的精力,但我们永远无法反抗它,因为这是你养家糊口的来源。当我们把所有的精力花在去应对这些事情时,它在我们身上留下了一个个缺口。对领导的唯命是从,留下了压抑;对不公的无能为力,留下了委屈;对小人的阴险套路,留下了愤恨。这一个个的缺口要么自己填补,要么诉诸于可以给你温暖和爱的人。所有我们会有索取关爱的诉求。有些人会将这种情绪转移给家庭或者朋友,变成了一个像刺猬一样的人;有些人把这些情绪留给了自己,变得沉默寡言。我不想成为这两种人。爱一个人是一种能力,如果连自己的爱无法填补,怎么还会有多余的爱分摊给别人。我再不是小时候的我,我承认幼年的影响,但也不能忽视后天的努力和改变。在爱的能力上,经历了一个个阶段的蜕变。从缺爱,到被爱,再到爱人,已然在我身上留下了看得见的痕迹。爱一个人和以什么样的方式爱一个人本身就是两回事,就像能相爱不一定能相守一样,爱的形式也会影响到爱的体验和感受。爱一个人从来都不只是爱一个人的一方面,都是全部的总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