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只有一件,那么它是什么?
这本书主要回答这个问题:问出关键问题——找到目标——专注目标,过上高效的生活。
全书的写作结构是:揭开谎言——确认真理——提供方法。
关于谎言部分,对我启发比较大。提高效率的方法论及大道理,都在其他的书中看到过许多,道理都懂,但是做不到,或许还有几个思维误区没有弄明白。
每个人都向往成功、幸福的人生,但我们往往被一些看似真切的谎言所误导。
有哪些谎言曾误导了我们呢?
1、每件事情都很重要
这比较好理解,事情有轻重缓急,作者的建议是把待办清单变成成功清单,通过排序的方式,剔除待办清单上“可以做”那一类事情,把“应该做”的部分挑选出来,然后专注做。关键词是缩减、极致、拒绝。

2、你可以同时处理多件事
同时做两件事情等于一件都没做。
这点我深有体会,只要在工作中同时做几件事,整天的效率就会特别低,感觉很忙,但是收获感很低。如果专注做一件事,效率就会特别高。以往我还自豪这种可以多线处理任务的系统,但时间久了,就养成了不专心的习惯。
为什么同时做多件事效率会变低呢?
因为不同任务之间存在转换时间,这种来回切换需要消耗你的注意力,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资源。

3、过上有规律的生活
当看到这条时,我不太认同,过有规律的生活不是更好吗?
其实书中讨论的是“习惯养成”的话题。书中澄清一个被大众误解的知识,养成一个习惯的时间并不是21天,而是平均需要66天。
在养成习惯过程中,最好每次只养成一个,并不断强化它。
过去我认为“有规律”就是每天所有事情都按固定的程序进行,到了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而作者的观点是:不用让所有的事情有规律,只坚持最重要的那一件事就行了。
4、意志力触手可及
作者用棉花糖实验为例子来解释意志力的问题。
意志力是有限的,就跟手机的电量一样,用的时间久了电量下降,电量用完后需要充电。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休息好之后醒来的早上,思维状态特别好,学习效率会特别高。
而晚上的时间,想做一些消耗脑力的事情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因为经过一天的工作,处理了大量杂事,意志力的电量所剩无几,无法支撑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效率变差了。
5、平衡工作与生活
我们常讨论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甚至花费不少精力去维持这种平衡。而作者认为追求这种平衡是无稽之谈,不仅无法实现,还会带来伤害。
当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时,就无暇顾及其他不重要的事情,自然会出现失衡感,这种失衡是无法避免。
与其追求平衡,不如保持制衡。

6、大即不佳
这里的大是指大目标,从大局思考,志存高远,大胆行动,不为成功设限。
这一点让我挺迷惑的,生活中虽然也有人劝诫我们不要好高鹜远,但也会鼓励我们要有远大志向,看起来很矛盾,好像他们说的都有道理。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或许更有指导意义。
就像建房子一样,大处着眼,就是看到或想象出房子的效果图,小处着手,则选出合适的材料,去垒好每一块砖。如果让一个泥水师傅拿着房子效果图去建房子,他会无从下手。我们既要想象出最终的效果,但是想建出来,还得先绘制施工图,买材料,做泥水。
整本书中“最重要”这三个字出现频率最高,澄清了几个思维误区之后,就开始讲方法论,如何找到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核心观点只有一个:找到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全情投入。书名就是全书的内容。
想起《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极其专注。
因为他耐得住寂寞,愿意日复一日重复枯燥的练习,所以他能在各个领域都做得很好。
虽然他因为反应慢,理解能力差,被周围的人认为是愚笨之人,但是他有许多所谓聪明的孩子都没有的特质:专注。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能这样沉下心来一心一意去做好一件事的人,十分难得。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或许不止一件,但是在同一时间,只专注做一件事效率最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