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心理教育
如何看待“父母皆祸害”?| 从心理学大腕武志红、李 雪、徐凯文

如何看待“父母皆祸害”?| 从心理学大腕武志红、李 雪、徐凯文

作者: 35f919867dcf | 来源:发表于2017-02-11 22:51 被阅读5327次

今天看了八段锦的文章,方知在心理学界发生了一场微博论战,无论作为业内人士,还是吃瓜群众,当然不会错过看热闹啦。

近年来,我国各界名人在网上的各种口舌战,是一波又一波,热闹非凡,没想到居然这么快就发展到心理学界了。我仿佛看到了心理学百花之争的局面,应该是好事吧,有争论才会让更多人关注社会现象,关注心理学。

心理学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争论当属,弗洛伊德与荣格在学术上的分歧,争来争去,他们后来还是分道扬镳,荣格发展了分析心理学派,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大师,丝毫不逊色于弗洛伊德。

这次小小的微博之战当然算不上学术之争,顶多算不太友好的交流。但其中谈到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先从微博说起

我们来看看李雪的微博,她说:“有的父母总是逮个鸡毛蒜皮的事情反复攻击羞辱孩子,闹得好像天大的事儿一样,因为这样逼疯孩子,会感受到放松舒爽,跟吸毒成瘾差不多。当孩子被洗脑附体一样开始实施自残自杀行为时,是妈妈达到巅峰快感的时刻,看着孩子掌掴自己、刀割自己、会控制不住嘴角上扬,会心一笑。”

再看徐凯文的评论,他说“不懂装懂最误人”。

这激起了李雪的不悦,她说,“我很好奇,作为北大心理学博士,遇到不同观点,为啥不是讲出自己的观察思考推理呢?”

徐凯文回复:“抱歉此前评论严厉了些,不能同意你的观点,误人子女,太过极端。”

李雪的内容算不上观点,更多的是细致入微地带有文学色彩的描绘了,有些父母虐待孩子时的心理状态。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观点是:父母虐待孩子会有愉悦感。其实,这也是一种状态的描述。这句话在武志红的微博长文里被论证。

徐凯文的“不懂装懂最误人”,极具评判性。学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要谈感受,不评判,不分析别人。而且,评判别人,极容易引发不舒服的情绪。后面的,“误人子女,太过极端”,也一样带有主观臆断,个人评判。

相信李雪也感觉到了被攻击,她的反问,有回击的味道,也想探究,你徐凯文的思考到底是什么?说说看。

大概李雪想拉个帮手,武志红被频频艾特,不得不出来,发了7千字的长文《虐孩子时,父母绝对不会开心吗?》。文章肯定了徐凯文的学术水平,但不认可其观点,反而力挺前女友,并且告诉大家,李雪是他见过智商最高的人(好高的评价啊)。

武志红所言还是比较客观全面的,没他俩那么偏,稍后再细聊。

如果是现实面对面交流,从李雪和徐凯文你来我往的言论中,单就那句“不懂装懂最误人”,要是脾气不好,听见这话肯定得打起来。又说“误人子女,太过极端”,更是火上浇油。

这里,先不论各自的观点分歧,就看说话方式,值得讨论一下。相信各位肯定也能感觉到,他们说话的方式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在我看来,观点不一,很正常,有怎样的不同,可以说出个一二三,来辩一辩,多公平。上来直接攻击评判,这是吵架的气势,含着不尊重。

其实,纵观日常生活中的吵架,包括家里的架,大马路上的架,之所以吵起来,多数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一句话直接上升到人格层面的评判或攻击,这是很伤害人的,越吵越凶,最后祖宗八代都给挖出来了。

所以,把握住就事论事,多么不容易!一不小心,就容易,就事论人。

也许啊,当面进行交流,是一场极顺畅的学术交流,互为促进。依我看,徐凯文何等水平,不至于不明白这种社会现象,我猜,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可能是因为,李雪的描述过于细致,文学色彩过于浓厚,以至于像一幅失真的油画,听起来好像显得很极端。

现在网络发达,文字害死人,语言的微妙,让人的理解千差万别,引起多少歧义,引起多少小误会。人与人之间,变得好微妙,一言不合或不慎,感觉就变味。

万能的网络啊,让人们,好像很近,又好像很远……

再说观点:“父母皆祸害”

在武志红的博文里,他不赞同“父母皆祸害”的观点,并且认为,李雪也绝不会傻到持有这样的观点。

最初,“父母皆祸害”也不是谁提出的观点,而是一个豆瓣小组,其成员,据说父母多是中小学老师,他们深受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国式学校教学的双重伤害,才发起了这样一个奇葩的小组。

武志红认为,说“父母皆祸害”不能说是一个观点,而是表达了一种情绪。我强烈同意!其实,我们经常听到很多过激的语言,会当真会很生气,造成彼此的误会和疏离。因为我们往往看不到语言本身背后,想表达的情绪是什么?

父母真的是祸害吗?肯定不是,这话很严重,凡是当父母的,听了绝对不会舒服。但透过这句过激的话,其背后真正表达的是,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

武志红重点解读了,李雪描述的父母虐待孩子时的愉悦感,这种情况是否真的存在。

他在文章中列举了一些网友真实的经历,证明了,父母确有虐待孩子的事情,并且会虐出愉悦感。而一些人作为施虐者,比如虐待小动物,校园虐待,都体会到很爽的感觉。

因此,按照徐凯文说的,临床二十多年,没遇见过,是不成立的。可能只是他没遇见过而已。

若是辩论这个没什么意义,我们关注的是,这种社会现象。问题是,为什么父母虐孩子会有愉悦感?

对此,武志红这样解释:一些父母内心还处在婴儿期的全能自恋中,他们要求孩子必须听从自己,否则,便会暴怒,通过虐待孩子,暴怒的能量宣泄了,就会舒服些,产生愉悦感。

有的父母会内疚,这样的人还可救。有的人天生就没有内疚能力,像连环杀人案的罪犯,但凡有一点内疚感,也不会杀人不眨眼。这样的人,有愤怒,大概也会有一点爱,唯独没有内疚,实在无药可救。

其实李雪表达的并不是“父母皆祸害”的观点,她表达的只是某一类父母的心理而已。武志红也非常认可这种现象的存在。

但是“父母皆祸害”这种说法,有可能会误导一些受过父母伤害的人,他们因此会记恨父母,成为一辈子的心结。同时,这句话,这个“皆”字,也会伤害到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们。

无论施虐与受虐,都与早年经历有关。施虐的父母也曾被虐,一代代轮回。在关系中,彼此都是参与者,用曾奇峰的话讲,都是合谋。

作为一个孩子,从小受虐,很无辜,很可怜,是真没办法。但作为一个成人,不能因“父母皆是祸害“,就全怪怨到父母头上,而放弃负自己那部分责任。那样的话,不仅永远不会成长,还会变成和父母一样的人,相同的命运一定会轮回下去。

虐孩子的愉悦感一定是短暂的,愉悦也不是真愉悦,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更痛的东西,只是连当事人自己也无法察觉。

即便是亲人,也不全是爱,心里的恨和自私,也会有。人性的弱点不会因为有血缘关系,就不存在。怨恨并不能使人更快乐,但恨若不能正常表达、接纳,爱也无法流动。

心理专家杨凤池说,他这些年在咨询室看到,来访者只有一件事,就是要爱。所有行为背后的真相是,每个人都想要得到更多的爱。

那个名字奇葩的豆瓣小组,在里面应该能够得到同情理解,互相支持,但如果抱着“父母皆是祸害”这句话不放,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看到人性的弱点,去接纳,同时,努力完善自己的内心。毕竟,想不想活得更好,首先是自己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看待“父母皆祸害”?| 从心理学大腕武志红、李 雪、徐凯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cuo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