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吴晓波的书是《激荡三十年》,我认识了一段段在改革开放中存在的企业和发展史,改革开放对于我不再是历史课本上冰冷的名词或是某种高高在上的决策,那些鲜活的人和故事把那个年代和我串起,也让我学会静下心体会今天的政策和今天的生活中千丝万缕的联系。
商界里不仅有璀璨的星星,还有更多坠落的陨石。许多的企业在短暂的辉煌后消失,但它们留给时代的烙印和传奇的故事让后人感叹和为之遗憾。大败局Ⅰ讲到90年代几家民营企业跌宕起伏的命运,大败局Ⅱ讲的是二十一世纪初的。这十年间,中国民营企业的变化是巨大的。90年代的企业的描述中,有的企业甚至一直都不愿向银行贷款。而十年后,互联网和金融成了企业最热门的方向。中国的经济形式在变化,改革无处不在。书中的这些企业家和他们视作生命的企业,李经纬的健力宝,潘宁的科龙,唐氏兄弟的德隆,吕梁的中科,仰融的华晨,孙宏斌的顺驰,戴国芳的铁本,赵新先的三九,宋如华的托普,在作者笔下鲜活的揭示了这批企业由盛极到衰落的原因,在痛心的同时给我留下了沉重的思考。
同一个时期的企业总是有相似的时代烙印,这些企业家都有着过人的才华和惊人的敏锐察觉力。他们的失败也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一个是和政府的关系,产权问题;一个来自企业家的贪婪,用不断负债编织一个泡沫般绚丽的梦。
这些企业大都和地方政府有关,在最初成立时,由地方政府出一笔资金,然后再由个人经营。健力宝、科龙、华晨、铁本、三九等原本都是地方政府下的企业,他们的发展都算上了地方政府的业绩。但最后他们为了企业的发展需要上市或是离开地方时引起地方政府的不满,地方政府称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国有企业改制的浪潮中,宁愿把企业低价卖给别人,也不愿高价卖给企业真正的主人。李经纬一夜病倒,潘宁、仰融不知情下被离职,从此他们的心血落入不相干人的手中,曾经积累起的帝国一夜崩塌。企业的崩塌,也是国家发展的一步坠落。
这些实业家的故事让我感叹和心痛,张经纬和健力宝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虽然健力宝的味道我不再熟悉,但这样一个知名国内外的企业早已是民族企业的代表,这样的结局让人不甘和难以置信。没有了潘宁的科龙就像失去了主心骨,难逃被收购的命运。打开淘宝,产品还在热卖着,只是名字成了海信科龙,不知还有多少人还记得它曾经的传说。华晨今天还是华晨,但再也不是仰融手上那个能掌握中国汽车业发展格局、能打破中外合资模式、想抢在中国汽车市场井喷前站上先机的中国第一家海外上市公司华晨系了。
德隆、中科、托普系则让我们看到了那时的股市是怎么被这些资本家们玩弄于股掌中。靠着国企的背景或是政府的支持,从银行贷到大量资金,通过各种题材和炒作,炒高估计,加大身价,再抵押贷款更多钱,泡沫越来越大,大到无法脱身,只有毁灭。然而政府的政策是应时而异,今天支持明天可能打压。即使没有打压,也可能有在经济规律下,银行贷款紧缩。而一个高债务公司一但资金断了,就像倒了个塔罗牌,其他也会倒下去。
孙宏斌是其中少有的还活跃于当今商界的企业家。他的顺驰像一匹黑马横空出世,直追万科,但由于短时间内扩张太快,在银行资金收紧时,项目资金无法维持,不得已停止。顺驰结束了,但孙宏斌的故事还在继续,几年后,他的融创又进入视野,他进行了深刻反思,不再使用快速扩张战略,而是把我现金流和风控,同时否定了德隆、中科的泡沫资金链模式,然而多年后,当贾跃亭出国不见后,开始管理乐视时,他又是否还记得曾经的发言呢?
总之,这些企业家有一个失败的共同点,自大。低估政府对企业的控制能力,认为自己可以和地方政府叫板;高估自己对企业资金的掌控能力,以为即使有泡沫也能解决。他们和自己的企业的故事结束了,后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今天,互联网和金融仍然是最热门的方向,有过之而无不及,证监会和银监会有了更好的公信力,比当年更多的企业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他们又会怎样呢?我们拭目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