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每天写1000字每天写500字
他人的期望可以造就一个人的行动---《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

他人的期望可以造就一个人的行动---《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

作者: 冬日暖阳1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09:07 被阅读11次

    最典型的例子是罗伯·罗森塔尔(Rober’Rosenthal)和勒诺·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在一本名为《教室里的小精灵》的书中所描述的研究。这个实验是,告诉某小学的教师他们学校里20%的学生显示出不平凡的智力成长潜力,而事实上这20%的学生是私底下随机挑选出来的。八个月后,这些“不平凡”或“神奇”的20%学生在IQ表现上明显出现了较高的分数,比没有被教师特别关爱的孩子(控制组)来得高。因为教师的“预期改变”及其引发的关注提高,这20%随机选出的孩子在智力上产生了“实质改变”。换句话说,这些孩子表现得较优秀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同学优秀,而是因为那个扮演“重要他人”角色的老师,相信他们可以做得到。

    用这种现象来看自我概念的脉络,我们可以说:当一个老师传递给孩子“我知道你是很聪明的”这样的信息时,孩子会接受这样的想法,因而改变他的自我概念。不幸的是,当老师传递着“我觉得你很笨”的信息,这个原则也同样发生作用。

    这种别人强加的自我应验预言,确实在塑造自我概念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也影响着个人在学校之外的整个社会情境的行为。

    在医学上,那些不知不觉使用安慰剂的病人(安慰剂是没有治病效果的,只是诸如一些消毒过的水或是糖片之类的东西)’经常得到和那些实际上确实进行了药物治疗的人近似的治疗效果。相信自己正得到实质的治疗有助于病人们的病情。

    相同的情况下,当一个医师传递出病人的病情将会好转的信息时,这个病人可能会因为这个期待而真的好起来。然而,如果医生流露出病情不乐观的信息,病人通常也难以恢复健康。显然地,病人病重或复原的自我概念是被医生塑造的,他们在病人决定康复与否的态度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如果父母对他们的孩子有某种信念,但小孩并没有觉察到这个信念,这孩子就不会受到父母期待的影响。如果一个老板关心一个员工的工作能力,但他没有表达出这些关心,这个员工也不会被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强加到另一个人身上的自我应验预言,几乎就是一种心理学的沟通现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人的期望可以造就一个人的行动---《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cyy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