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悼文一样,每年都能写一篇这样的文章,如果真的坚持能写几年呢?
曾经的高中旁边是一家印染厂,上学那会时不时能闻到印染厂放出来的“毒气”。有个高中同学说过这样的话,“以后毕业了总不至于进隔壁印染厂吧。”毕业若干年之后再见,她说,“进隔壁印染厂也真的不错的。”
第一年,自己参与其中,对于高考有特别的体会和情感,浴血奋战、身临其境,所有想得到想不到的词都可以来形容。“算是经历过高考的人了!”这不仅仅是一句单纯的感叹句,更是一种经历,一种身份地位的标榜,那是一条非常了不起、全民关注的道路。
第二年,大学新生活占据所有的精力,高考已经是过去时,或许回忆起来还是犹如昨日重现、在转发那张“高考加油”的图片时,心头还会一热眼泪差点掉下来,但似乎少了点什么切身的体会。
接下来的日子,似乎高考就离得很远了,除非身边的有人参与其中,或者亲临现场,不然高考就成了新闻里的高考,每年固定时间再来一波道听途说的高考热,朋友圈转发点赞,仅此而已。
机缘巧合,因为工作需要,连续两年在母校门口发传单。
第一年去,仿佛是穿越了。看着考试清晨各色考生进场,有种几年前自己参加考试的错觉:今天我也是一个学生,也是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入考场,没有复习到一百分,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应试,至少基础知识掌握的还算过关,考完就好。
发传单的时候似乎连手都是颤抖的,看着每一个焦灼的家长,感同身受。家长之间的交流,无外乎孩子、高考这两个关键词,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好像多说一些,孩子的分数会高一些,说的都是孩子如何辛苦,家长如何悉心照顾。
第二年再去,那种紧张感同身受就明显下降,学会了只看,不露真情,少了些感触多谢木然,还有点怕看到曾经的老师。其实更重要的是害怕城市执法者的哄赶,以非法派送商业广告的罪名。终于,还是成为了那个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至少某一部分。
很辛苦,清晨六点就到校门口占位子摆摊,中午顶着烈日死命派发,午餐是最简单的,坐在树下午休,有一阵带着闷热气息的微风吹来,已经是最大的幸福。
很难堪,害怕看到曾经的老师,见面也不知道说什么,或许已经不记得我是谁,或者记得我,说的也是毫无营养的过去,打听近况也就一两句能说完。我没有那么宏伟的目标、成功的事业和他分享,没有幸福的家庭美好的爱人可以拿出来晒,场面似乎会很尴尬。
也许还没那么糟糕,瞎打招呼也就混过去了,毕竟人情世故这门课达不到优秀勉强及格还是可以的。
不知道明年的高考会是什么样子的?还会改革吗,考生是增加还是减少,热门专业到底变成哪些了?受伤忍受痛苦扔坚持高考、为避免影响考生情绪隐瞒亲人病重真相、花甲考生自学多年为圆大学梦,类似这种新闻还会重复上演或者另有更新?
说不清楚。
这一通分析下来,发现一大早因高考而激动的情绪荡然无存,有时候啊,情绪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开头说的大话,每年坚持写一篇高考的文字,好像真的就只能是大话了。
谁知道明年会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