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的说法很流行。
很多人就因此“一刀切”,以为什么都要做减法,事实并非如此。
在我看来,“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更多强调的是不断减少你的“欲望”,以达到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的:“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境界。
但是,人生除了要做减法,有时也是要做加法的。尤其在职场中,如果你不懂得做加法,出局的往往就是你。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大学毕业那年,有幸遇到了金融危机。
在那之前,我都以为找工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那时自己读的是日语专业,大一刚进学校时,系主任便对我们说我们这个专业的就业率是100%,用人单位是抢着要,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为此,大学四年自己没在怕的,从不担心找不到工作。
然而,金融危机的到来,却给我好好上了一课。
2008年的冬天,比以往时候都要来得更冷一些。
那时有很多校外的企业来招聘,我兴高采烈地去应聘,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在好几个摊位应聘时,对方都会问我“你大学除了日语,还拿到其它学科的学位吗?比如经济学的学位”。
我当时就傻眼了,因为在这之前,自己压根就没想过修双学位的事情。
那一刻,我终于懂了为什么之前有两个在法学院能拿到学业奖学金的同学,说读法律不好找工作,要来我们专业多辅修一个学位,以增加自己在找工作时的竞争力。
我也终于懂了初三的语文老师,常挂在嘴边用来警示我们的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来找工作前没有忧患意识,找工作时真的会上演“安乐死”。
没有出现单位来抢我们的盛况,自己拼了老命去投简历,去面试,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搞定了几份offer。
面临选择哪一份offer时,我想到的是自己不能再悲剧重演了,要挑一份能提升自己多维竞争力的工作。
于是,我选择了此前从没想过要做的工作:“做销售”。
只因自己大学时读过一些书,上面有提到做销售最锻炼人的能力。上至李嘉诚这样的亚洲富豪,下至小企业的老板和管理者,他们中的80%都是销售出身。
那时我也会想起在广州的表哥,跟我说的一句话,意思就是我不适合做销售,不仅是我,我们整个家族之前都没人做过销售、也不适合做销售。
表哥不是一个人,在常人眼中做销售口才要好,要特别擅长喝酒。
而这两项都不是我的强项,但自己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做销售。
真正开始做销售时,我发现情况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
那时公司有些销售,口才也不好,也不擅长喝酒,但是他们的业绩却比擅长这两项的同事要好得多。
后来,我发现了原因:“这些销售业绩更好的同事,赢在他们有多维竞争力”。
那些口才特别好的销售,也有他们的致命伤:“表达欲太强,倾听能力太差”。
前同事小L,口才好到可以连续一两个小时在客户面前大谈特谈,连气都不用喘。
但是,客户却不买账。只因小A光顾着表达自己想要客户买单的需求,却从不倾听客户真正的需求。
而那些擅长喝酒的销售,他们的致命伤处在专业能力不够,只能靠喝酒来凑。
前同事小Z是喝酒小能手,喝一打啤酒跟喝白开水一样。
他喝了很多酒,依然拿不到什么单。
因为小Z的专业能力并不强,喝酒很积极的他,业务跟进时却是拖拖拉拉、错漏多多,给人的感觉就是很不专业。
而口才和喝酒都很一般的前同事小N,非常擅长倾听。他每次和客户交谈,都能听出一些弦外之音。比如客户没有强烈下单意愿的话,问题卡在哪里。这时,他再拿出自己的专业能力,一点点化解客户心里的疑惑,最后往往都能从客户那里把这些单拿到手。
由此可见,在职场拥有多维度的能力才是王道。
写在最后
在职场做减法,是作茧自缚。
尤其在经历疫情的棒击后,元气大伤、急需恢复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体现在他们需要更多拥有多维能力的人才。
以前很多大公司分工非常细,一个员工只需负责一小块内容就好,其它的都可以不懂。
这样的日子已经如烟消般云散,看看那些35+被淘汰出局的员工,他们都是1项技能混10年。
这显然是不符合能力多元化、多维度的趋势,所以他们不仅是被企业淘汰,更是被时代淘汰。
别怪企业和时代无情,只怪自己不清醒。
所以说,在职场唯有做加法,才不会被判出局!
对于在职场是做加法还是减法,元芳你怎么看?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