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在他的文章《我的世界观》中写道: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制,而且要适应内在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能做其所意愿,但不能意愿其意愿。”这句格言从我青年时代起就给了我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的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是宽容的持续不断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欧丽娟在一次演讲中说到:“这真的是人性的本质。它不是自私,它只是有限。”
我被这种“有限”吸引住。
审视自己,观察他人,渐渐察觉:我们的焦虑和烦恼,多半来自对自己要求的不切实际,又或者对别人的期待过于理想主义。
对自己的要求太高,挫败感袭来时会像雪崩,又是海啸,那些掩盖的伤口下的种种失望、苦闷、疼痛骤然被撕开,内心世界轰然倒塌。如寄身荒原,苦苦呐喊,终无以为藉。对别人的期待太理想主义,会让我们偏狭、容易悲观、愤世嫉俗。会让我们观察生活时看到的似乎尽是冷漠、麻木,于是轻易下结论:人性本恶。开始封闭自己,自造茧房。一切阴暗进不来,可你也永远见不到阳光了。
人类肯定是有限的。人类是自然界的有限存在物,是自然界这张网中的纽结。放在整个宇宙,更是沧海一粟。我们的存在是有限的,所以自古以来,人类都在思考生死,敬畏生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局限在一定的时期、空间内认识世界。罗翔老师在《刑法学讲义》中说:“人类的有限性,让我们无法获得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我们对真理每一个面相的把握如同盲人摸象,任何知识都需要接受必要的怀疑,以摆脱知识的独断与傲慢。”有限性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前进的过程。正确认识人的有限性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
人性是有限的。
“放眼望过去,满世界都是不成熟的人。”欧丽娟老师在谈到不幸者想要通过对别人倾诉换得安慰却最终得到伤害时也说,人们并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因为没有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痛,他们真的很难感受到。“人们...谈话失败并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因为自负。每一个人都希望谈论自己或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人都渴望在谈话中占得主动,可每个人都如此想,便在交往产生隔阂与疏离。人性中的这种有限性使得感同身受变得很难。
所以,我们可以放松些,宽容些,接受人和人性的有限。
不要对自己太严苛,那不是追求完美,那是自虐。拥抱真实的自己,即使平凡,即使有缺陷,接受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多看看自己的长处,正因为我们的有限,所以那些长处才是如此珍贵,能用好它们更是了不起。给自己百分百的爱与信任,给自己成长有更大的空间,有多一点的试错机会,对自己宽容些。
也不要轻易给别人贴上恶的标签。欧丽娟老师说,人们对受伤者的漠视和刺激是源于人的有限性。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道:“我们生来是为合作的,如双足、两手、上下眼皮、上下排的牙齿。彼此冲突乃是违反自然的,表示反感和厌恶便是冲突。”人类是社会动物,我们关心他人的生活,但每个人又是独一无二的,同一事件有不同感受,所以有时难以共情。同时,我认为这也是我们作为理性个体在思考问题时应该有的思考。为什么我这么讲,是因为现在的网络传播信息时,常常传递一些负面的、消极的情绪,太多人过分宣传人的漠视,却少了对人的有限性的思考。我们都听过或用过一句话:“人没有完美的”,现实却常常苛求他人完美,常常陷入情绪的陷阱中,阻碍了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正是因为缺乏感受,所以才需要沟通和接近,才能让这种有限成为我们更团结、更强大的力量,也因为人性的有限,需要我们更多正确的引导,不要让它成为社会的隐痛。对别人宽容些。
请接受人的有限性,接受事与愿违。去看到自己无限的可能性,包容他人的不理解。世界是因为爱与交流而发展的,绝不是仇恨和偏见。因为我们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不同边角,当我们合在一起,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