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是我遇到的第一位职场贵人。
初识导师,是我刚进入职场的那几年。学生气十足,青涩拘谨。而导师的眼光和孔子的眼光一样“有教无类”,他更进一步发挥了这种精神,变成“有欣赏则无类”。部门上上下下百十来口人,在他眼里每个人都有优点。这其中就包括我这个呆板的员工。
欣赏式探寻,这个词听上去就非常有“翻译腔”。不错,这是借用泰.本.沙哈尔《领导力》中的一个词。他说,一个优秀的领导,都非常善于用这个方法,来激励团队成员。
导师正是用这种方法,来带领一个团队。当时的部门,有很多“问题员工”,他都能为这些问题员工安排一份适合他们的岗位,发挥着他们的专长与潜能。
我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员工”,我的问题是学生气、不善于沟通。而导师却以他独特的用人之道,让我去做值班长,专门处理客户投诉。这对于我来说,绝对是一个超过我工作能力的一个岗位。
我的对班是有着二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师傅。我能行吗?我问导师。导师说,你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我觉得你行。
带着导师的欣赏与信任,我一路跌跌撞撞地探寻。连我自己也没想到,一个当初弱弱的学生,到后来可以泰然面对20多位胳膊有刺青、手持大哥大的社会人的组团式投诉。
每次跳出自己的舒适域,迎接新挑战时,我都会用导师的话激励自己: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每次受挫,想要放弃时,那句“我觉得你行”都成为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他被称为“救火队长”,因为总是临危受命,敢于承担艰巨的任务,并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出色地完成工作。当我问他,是怎么顺利应对那些复杂的环境时,他平淡地说“心正事自平”。
一次年终述职,他是唯一一位脱稿述职人员,没有传统的八股式述职,也没有“在……领导下,在….努力下,….取得….成绩….”等经典段落,而是坐在发言席上,侃侃而谈:“我讲三个案例,作为我的年度述职报告”。
那三个案例,他说起来简简单单,可作为县分领导,其中要经历的挫折,要付出的努力,是大家能够真切感受到的。他云淡风清地说,那气势非常有“谈笑间,樯橹间灰飞烟灭”的豪迈。
台下的我们也完全被带到了那三个案例的场景中。待他说完,我们报以的是发自内心的感佩的掌声。导师的那次述职,是我工作这么多年来听到的最好的一次述职。
如果说“救火队长”体现了导师勇于担当,这一真汉子的特质,那他的另一个真汉子物质--利他精神,则体现在他春风化雨的日常中。
我曾亲历导师为了给同僚们办房本而跑前跑后,也曾听闻带队出去玩,别人都在车上睡觉休息,只有他为了大家的安全在那里和司机师傅聊长聊短。还有为了兄弟情,宁肯自己无岗位也不去参与竞聘。
他很少给别人画饼,而是默默地为大家去争取饼,当大家都拿到饼了,才知道那是导师努力的结果。这种利他精神会深深影响别人。
我曾和朋友们开玩笑地说,职场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是,当你退休了,是否有人请你吃饭。
导师二线时,我把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几位老师傅们全请到了,庆贺导师开启了人生另一精彩篇章。席间,导师和老师傅们,一起回忆工作时的种种,当年的铁马金戈,当年的一起打拼。作为他们当中年纪最小的一员,我被这种感情深深打动,职场中唯有利他可以长久,唯有利他可以传承。
其实,导师并不知道我把他当成导师。因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善待过太多的人、激励过太多的人。他已经把这种善待和激励当成非常自然的事儿。
人在职场,能遇这样的导师,是非常幸运的。如果你初入职场,可能会问,如何寻找这样的导师?其实也很简单,导师就是:当所有人都对你说“不”时,那位对你说“你可以”的人。
编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