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说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的思想。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三个伟大的心理学家。现在主流心理学派都不在推崇弗洛伊德的学说,荣格开创了分析心理学,而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其在历史上并不受重视,远不如弗洛伊德有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阿德勒的思想领先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阿德勒这套个体心理学的学说,更加自我,更加主动,也就是越是进步的社会、越是发达的地区、越是独立的人,就会越认同阿德勒。同时本书采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话体的形式,是一本对话录。
我们现在听了太多的理论,每家都有各自的理论价值。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地区,所处的行业,真的是太适合大家深刻理解阿德勒的学说。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不管是技术还是思想,更新迭代都太快了,我们必须在我们所处的赛道上,有一种持续爬坡的能力。我们在爬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成功与失败,诱惑与苦难。你能在这之中找到自己,找到你当时当下最想要的,是能能否持续爬坡的基础。阿德勒的学说会告诉你,你的成功和幸福,与其他任何人无关,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这是一同时人的思维方式。就像网络上经常说的“我爱你,与你无关”。
在《一代宗师》中,赵本上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人这一辈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能耐是其次的”。这里的面子是指,你的价值感是与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里子就是指你的自我价值感。如果一个人以活成“面子”为主,那么这个人不管做什么事,他的关注点都是外部环境,同时他会以别人认同和价值导向去生活,而对于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自我会忽视。
本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女学生,她的苦恼是害怕见人,一到人前就脸红,她想知道如何治好这个脸红恐惧症。他还说,她有一个很喜欢的男孩子,只要他的脸红恐惧症治好了,他就会向那个男孩子表白。听到这里,如果弗洛伊德来治的话,就是说你可能从小就受到过父母的羞辱,导致你见到陌生人就害怕。这种用过去的经历,来解释现在的不幸,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这种寻找原因的思维方式,又有什么用呢?它能帮你解决脸红恐惧症吗?不能。因为这种绝对的论断,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都是由过去决定的,而且无法改变。这种观点是一种“原因论”。
而阿德勒的学说,恰恰相反是一种“目的论”。阿德勒会说,之所有那个女孩会的换上脸红恐惧症,不是因为没有好治疗方法,而是因为她选择了脸红恐惧症。因为目前对女孩来说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事,就是被自己喜欢的人拒绝。而且更重要的是,她一直认为"如果脸红恐惧症好了,我就可以拥有爱情"这样的想法,一直活在幻想中。
阿德勒的核心思想,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最后说下,阿德勒学说中一个重大论断是“课题分离”。所谓“课题分离”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你只要为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不要试图去干涉别人的课题。我们现在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举个例子,现在海淀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学习好,你给与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醒他好好学习,告诉她学习的重要性,这都是对的。但是,如果你非要逼着她学习,强迫她做这做那,那就不对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就像书中说的,你只能把马拉到河边,但是喝不喝水,是他自己决定。
总结来看,阿德勒的学说是一种强人的学说,特别适合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有时候太愿意把别人事情当作自己事情来做了。因此阿德勒的学说,我们每个人都以应该读一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