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人的思想似乎向来跟“理性”挂不上钩,无论是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还是独上西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文人之所以为文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多愁善感。但是王小波却在他的书中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认为理性才是一个文人最应该坚持的东西,思考才是最大的创造活动。

王小波在序里面说,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思考的过程本身就很快乐很开心,尤其是独自一人的时候。就像学习一样,过程很痛苦却也很快乐,在虐脑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感。无论是无意识的遐想还是有意识的思考,都是一个人的思想魅力的构成部分。
鲁迅曾经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不是机器,也无法成为经济学中作为理论基础的“理性经济人”,能够时时刻刻为自己争取最大化的利益,遇到问题我们会逃避,会退缩,甚至抱着侥幸心理,幻想自己可以成为幸运儿。就像大跃进的时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句句口号喊得人心沸腾,但实质却是自欺欺人。
理性这两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登天还难。
但凡一个人能够做到理性,意识到人生在世,除了自身以外的一切都是自己无法掌控的,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失落和无奈的情绪,脚踏实地的努力。同样,一个人如果能够意识到人性的丑恶,也就更加能够珍惜人性的美好,包容他人的坏毛病。
王小波说理性的关键是凡不可信的东西就不信,但这一点很难做到,因为这样会导致悲观和消极。从理性和乐观两样东西里选择理性很不容易,但是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而乐观却是碰到了开心的事情就会回来。人类看似强大,但真正能够接受现实的人没有几个。
做不到理性,我们就得承担感性的代价。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没本事挣钱,所以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本事做事,所以自卑、嫉妒他人。人类的痛苦全都是自找的。王小波写道,正是因为看穿了这一点,他意识到,要想摆脱痛苦的泥沼,只有努力的去做事,拼命的想问题,才能成为自己的救星。
所有人都在命运设置的框框中,人们拥有了很多,学历、财富、资本、社会地位,然后呢,被这些东西所累,过自己的“身份”所代表的生活。比如说,医生的生活,银行职员的生活,老师的生活。我们活在生活对我们的设置中,没有人敢无视这种设置,很少有人敢跳出这个框架之中,打破自己的定位。
感性的人总是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敢走出舒适区,也就只能把梦想和不甘挂在嘴边。理性却可以让一个人把前路的阻碍拆解成一个个问题去解决,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时刻保持清醒,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
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其实可以好过一个庸庸碌碌的人,你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