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我是不敢的,因为我没有作家那么的才思泉涌,也没有他们的构思巧妙,与他们相比,我充其量只是个小学生而已,我的写作水平也就小学生的水平。我不是每天都有大批量的文字付与笔端,也不是时时都有文章故事从脑中溢出,只是偶尔有那么一点点的“灵感”于脑中,便是要非得写出来不可,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快,我也加了好几个文友群,希望在文学的滋润下,能得以更快的成长,也被文友以老师相称,只是每每应着,心里却着实有点羞愧,窃以为我若能被称为“老师”,那恐怕被称为老师的要多了去了。
我对写作原本不是基于爱好,在中学时我的作文都是被逼出来的,并且每每上作文课也是我最头疼的事,缘于此,在高中时,我是理科生,大学时报了一个文理皆可的专业——经济法,算是与文联系上了吧,然于此时,也是最头疼写材料的。但是我却是喜欢看书的,因为看书,看文学类的作品也只是看,是不费脑筋的,只了解里面的故事情节,人物悲喜,随着人物的喜而喜,随着人物的悲而掉眼泪。算是紧张学习之余的放松方式,也可以说是弥补自己荒废时间,不使时间虚度吧!
说起读书,这在我上小学时就已经开始了,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正处于经济恢复期, 虽不算 贫穷,但也不是十分富有,尤其是农村,人们的温饱当然是没问题的了,但要于温饱之外添置家什则是要慎之又慎的。家庭生活中如此,学生亦如此。到我上学的年龄时,已经要求所有学龄儿童上学了。低年级,年龄小,一般家长都会让上的,但到四、五年级时,年龄大点,可以干农活了,爹娘就促着放学后干活去,一般不督促写作业,写作业就靠自己把爹娘安排的活干完了,挤时间去写。爷爷奶奶更会要说:该学活了,不要上学了,学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不当睁眼瞎就成了,女孩子家,学多了没用。也许对读书有一种独特的爱好,我就喜欢看书,不让吃饭可以,不让上学是不行的,好歹爹娘开明,不说不让我上学,就这样我在上学的路上一直走着。在学校除了课本外,再没有别的书可看,不是说没有卖的,而是家里条件不允许,我在家长不太支持的情况下上着学,所以买课外书的额外要求是不敢有的。书本上老师要求背的,背的是滚瓜烂熟,老师不要求背的,念着念着便也会背了,书本翻够了,便要猎寻着有别的书可读。
我最初接触“文学”著作,除了课本外,就属小人书和评书了。
上小学时特兴小人书,像《三国演义》、《红楼梦》、《地道战》、《地雷战》等等都刻成连环画卖,有图有字,图文并茂吸引着成长中的儿童,一本小画书价钱一般在2-5角之间,有单本的,有成套的,单本的少,意思也不大,买者少,成套的一般五七本不等,还有更多些的,这总算下来也花不少钱。男孩子一般商量着这个买一本,那个买一本,轮流着看,也能把整套给看完。女孩子是不买的,所以看的也少,但是我却抵不住诱惑,利用课间,同学们都出去玩了,
就寻找着谁的案子上放有小人书,发现了就迫不及待地翻着,翻的很快,只看个大概意思,有时间时,再细细看,上课钟声一响,我就会把小人书放回原处的。就这也被有的同学唤作“小偷”,但我不介意。就这样东看一本,西看一本,不连贯的翻阅,把整套看完了,再捋顺一下,意思也就知道了。
那时候,赶庙会是我最渴望的,因为庙会上卖连环画的摊位很多,基本上是一个挨一个,这样我可以一个摊位换一个摊位地看,很快翻完一本再翻一本,不用挣得摊主的同意,但得摆出要买的样子,不时地询问摊主这本多少钱, 那本多少钱,否则摊主是不肯让看的,这样整个庙会上我就又能看出一套连环画来。这就是我最初接触的“文学”著作。
记得有一年去大姨家赶庙会,在会上看连环画时被外祖父看见了,他见我那么喜欢看书,就为我买了一本《封神演义》的第五本,并且告诉我他能借书让我看,但不能让我拥有,让我放假时去,当时喜得我真不知说什么好,把小人书揣在怀里,生怕弄损了、皱了,回去以后珍藏了起来,生怕丢了。而在这期间,放假后我就去外祖父家住了,在那里享受着亲戚的待遇,可以不用像在自家一样干活,看着外祖父借来的书,跟着外祖父到豆地里捉蝈蝈,一个假期,书读完了,也玩乐了。在这里我接触了文学本《三国演义》、《月唐演义》。我真正拥有的还是外祖父给我买的那本小人书,这本小人书直保存到我大学毕业,后来翻时,都被虫子蛀了,破损厉害,也就在无奈之中把它丢掉了。
我接触文学的另一种形式是听评书,并且我最喜欢听的就是刘兰芳演讲的评书。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买了一台收音机,这是家里唯一的电器,我下午放学后,正好是刘兰芳评书开讲的时刻,每讲半个小时,这时爹娘都在地里干活,不会催我去割草放羊,于是我便能抱着收音机,静静地收听刘兰芳演讲的评书,听完评书后再去放羊割草,通过她讲的评书,我接触了《杨家将》《岳飞传》。一位邻居大哥跟我爹的年龄相同,也很要好,晚上经常去我家串门,到我家后坐在椅子上,打开话匣子就好像说书一样,讲《三侠五义》、《七剑下天山》、《隋唐演义》,听的我感觉自己像只“井底之蛙”。问他都在哪里看的这些书,借我看看吧!他笑着说:”那些书我也是借的,你小孩子看不得,万一弄坏了怎么办,你就听我讲就得了。“要了几次,他不肯借我看,没辙,只得任凭他在我面前卖弄他的博学了,只是无缘欣赏文字的美了。心想,等将来我有钱了,我一定要买好多好多的书,让喜欢看书的孩子看。
后来上中学了,学校的课程安排的满满的,也没心思去找课外书读了。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本的加深,我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尤其是语文,学了很多,体裁多样,古今中外的名著节选也学了不少,只是无缘通读全本,但已经体会到了名著的美:文字美、语言美、意境美、构思美。我为作家折服着,也在佩服着他们,向往着他们。上大学时,我就开始拥有了自己的藏书,并且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最初的读本是《家》《春》《秋》《雾》《雨》《电》,再后来我又陆续买了《红楼梦》《穆斯林的葬礼》《妇女乐园》等中外名著,每读一本书,都感觉是在吃一顿美食,一道佳肴。及至上班后,对书籍的热爱不减,工作之余总喜欢翻阅,我的枕边也会放上一两本书,晚上躺在床上,随手翻几页,充实着自己,娱悦着自己。陈寿说:”一日无书,百事荒芜。”我比不上大家的抱负与成就,但就像鲁讯所说:书是人类的营养面包,一日不可或缺。虽然我不能像名家一样扑在书籍上,但我也是每日离不开书的,若是有一天不摸书,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也许受我这一爱好的影响,儿子也颇爱看书,从上小学时起就开始看,见儿子这样爱看书,更增加了我买书的动力,每每见到有卖书的总要凑过去看,看有符合心意的就顺带买回家去,放在书架上,闲来无事时就顺手翻翻,我买书也是很杂的,什么四书五经、周易,道德经等等,看的懂的,看不懂的都有,一来是为了自己看,二来也是为飨儿子,促使他通读多书,好像是要他把我小时候没有读过的书都替我读了一样的,现在儿子上大学了,确实他比我读的书多多了,我反倒落后了,并且他也秉承了我的爱好,不时地买书,从网上买、从书店买,有时为了得到一本自己想要的书,他甚至会不远几百里地去找着买,并时时地告诉我说:你没事了就看看书,说的我只有傻傻地笑了!
我之于写作,也不是有意去追求的,只是在看了某些书或经历了某些事,亦或是看到了某些现象有些感悟,便要付于笔端,具体说从读书里收获到了什么,我不善于总结,也没有心得,只能说没什么收获。但我不记得谁曾说过这样的话,原句不晓得了,大意是:当你在读书时不觉有什么收获,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依然收获了。或许,我付于笔端的感悟便是我的收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