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这是书里的最后一句话,用在书尾实在高明!可如果写读书感受,这句话放在开头好不好呢?不得而知。
书很认真的又看了一遍,习惯性的想写写感受,可看后一周多了,比起第一遍来似乎更模糊了不少。想要说的话很多,可想简单清晰的表达某个观点或者感受又觉得非照搬或全抄原文不可。
这本书是讲哲学史的,但正象作者所说,他并不只想成为哲学史学家,而是想成为哲学家。同样对于我们读者当然也不只是仅想了解哲学史,而是想探究哲学本身。
哲学是用思想去思想思想,这是一个很难理解的事,因为从逻辑上说“一切能够经验的对象总是站在经验者对面”,如果用思想去思想思想,那就是说要用一个工具去加工工具本身,或者说就象让一台相机给它自己照张相片一样。虽然是这样困难,可这也正是哲学的使命,它并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人的精神有许多需求,并且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实际之用,反而往往更象是庸人自扰,比如对宇宙的思考,记着上学时讨论到宇宙的大,就很难想象既然宇宙己经定义为天地四方,那为什么说宇宙又是有大小呢?如果有大小,那么逻辑上就是必须有边界,可边界外的又是什么呢?再比如生死,实际上说到生死时我们大多指的是死,因为对于生我们从不纠结。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出自《论语》,这个聪明或者无解的回答避开了正面生死,可也许这正是问题所在,因为我们不惧生,只惧死。今天听了一堂心理学讲座,老师讲到自杀者都是处在一种非正常心里中,这样讲应当没错,不过非正常并非是非正确。哲学家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所以自杀者不知道是对生的厌恶还是对死的蔑视,但不论怎样,自杀者一定是找到了答案。不过这个答案也一定是我们所不喜欢的,庄子的回答是他《山木》中讲的故事,那就是取消自我!这一点和佛家的回答很象,佛说涅槃,就是个人心与天地同心,这样做也就是取消了自己。如果只有取消自己才能觉悟,那对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哲学也许就象是书中所说,“谁若知道了不可知是不可知,谁也就总算是对它有所知”,然后呢?然后就应该是第一句话了……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