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很少以“仁”来嘉许人。但有趣的是,孔子在去楚国的路上遇到一位渔夫,要向夫子献赠鱼儿。无功不受禄,孔子不受。渔者说:“您看,天这么热,集市又那么远,恐怕到不了集市就要坏掉了,真是没法卖了。与其扔掉还不如献给你这样的君子,听了渔夫的一番话,孔子再拜接受安排,弟子清扫庭院,将要享祭。门人不解,人家都要生气了,你还要记之,这是为何呢,孔子说我听说因为怜惜食物会变质腐烂,而想把它送给别人的人,这是人人的同类,哪里有受人人的馈赠而不祭祀的道理?”
人家又不是特意向你献礼,只是心疼坏掉举手之劳,这样一位普通的渔夫孔子却基于他至高的荣誉“仁人”。到底这人在孔子心中是怎样的标准呢?
一个人是仁,与地位,才干无关与心智有关。不是有了怎样的地位和非凡的才干才有爱人的能力,而是一个人心中有着一份情谊就可以以“仁”来嘉许了,仁人也并不一定要将珍爱之物赠予人,那样岂不是要忍痛割爱吗?同理,受人珍爱之物,岂不是夺人所爱吗?如果能因心疼坏掉,不再用了的东西赠予人而不丢弃,或者是举手之劳,既然帮个忙就能称得上仁人了。子曰:“道不远人”,“仁远乎哉,我欲仁则斯仁至矣!每个人能知能行,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