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喜欢用 Uber,我不知道,我只想先讲个故事:
今天中午想和朋友去看电影,习惯性打开Uber,突然发现又有活动了,“炫酷特斯拉 千万美食就在今日”,在主界面蹦出了“零食车”这个新选项,忍不住呼叫了一下,预订成功之后立刻接到司机师傅的电话,10分钟之后上车,车上后座堆满了进口零食,坐在宽敞明亮的特斯拉里聊着天吃着零食喝着饮料,真是十分惬意,到了目的地,重头戏开始了,后备箱随便拿零食带走,只要能拿得动 就全部带走, 于是乎拿零食拿到手抽筋,然后开心合影留念,最后算了一下,所有花费用优惠券打折后只有36元(特斯拉地步费占了2/3),然而我们吃的&拿的零食加起来价值不低于100元。
这次和1号店的合作只是其跨界营销案例的一个个缩影,之前的“上车送早餐”,"61折大战儿童节"等特色活动一次次展现出优步跨界基因的强大,也一次次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那么,优步在中国是怎么玩的呢?
首先,Uber数量巨大的补贴政策吸引了大量私家车这进驻,并且通过分享优惠码的方式获得新用户,通过不断烧钱的方式吸引车主和用户、抢占市场,除此之外,Uber尽管已经进驻了大陆 10多个城市,但仍然保持了一个轻量的团队构成。目前,Uber 在北京团队10人左右,其他城市一般3-5人左右,在运营、市场等岗位通过招收实习生来运转。团队的轻量化决定了其行动的迅速、执行力强大,很多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部署执行,并且针对大陆市场,Uber 在产品方面进行了诸多改进,比如把默认地图服务改为百度地图,改进位置搜索功能,改进司机、用户的注册流程、支付方式以及社交分享等等,为其融入本土化打下一定的基础。
乘坐Uber你会发现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打车软件,首先,从动机上讲,Uber是整合闲置汽车资源用于共享,它的派单制保证了你在大部分时间在大部分地区都可以打到车,比较少会出现拒载情况,这一点上已经给用户吃了一颗定心丸,让用户可以更放心得首选它作为出行工具,除此之外,Uber呈现出社交工具的角色,并且让陌陌等网络交友工具躺枪,甚至有企业老总晚上开车在写字楼下接其他公司加班员工并拉拢跳槽甚至当场给offer的例子也是很多,还有人会通过Uber打车然后送钥匙到某地等等要求,嫣然让Uber化身为同城快递员,再加上不定期和其他行业一起进行的各种花式营销,让人更觉得使用Uber已不仅仅是打个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诚然Uber用一套极简思维解决问题方式并靠产品驱动,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大获成功,再加上高昂的补贴,其认为轻松拿下中国市场应该不成问题,但是中国特殊的国情还是让这个舶来品不太适应,几个月前Uber广州分公司被查,紧接着又是Uber成都被调查,还有Uber杭州被钓鱼执法等问题的发生,引发了较为激烈地矛盾,这些都是“水土不服”引发的症状,这也与Uber本身的“体质”有关。首先,Uber从第一天开始就高举干掉出租车的大旗,首当其冲就会引起众多出租车司机、公司和监管部门的不满,毕竟你动了别人的奶酪,而且它的无政府主义以及对有关部门爱答不理的态度也必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其次,作为一个强调服务质量的公司,Uber中国竟然没有客服,用户只能通过邮件进行投诉和反馈,但是对于大部分习惯了直接打电话投诉的国内消费者来说这种通过邮件进行交流沟通的方式是低效并且无法及时安抚用户情绪,这也导致了微博上很多用户对Uber的投诉和吐槽,最后,作为一个公司,只有挣钱盈利才能活下去,而目前人民优步其实是不挣钱反而赔钱赚吆喝,通过大量的补贴才能吸引用户的使用,因为国内的用户是一群对价格高度敏感的用户,品牌忠诚度相对较差,谁的价格低就用谁,这也是为什么人民优步的使用频率远大于UberX和特斯拉,在将用户成功导入到UberX和特斯拉之前,补贴的方式还是会继续维持。
诚然,Uber还是有一些这样或着那样的问题,但是,它的到来如同一条沙丁鱼,盘活带动了整个用车市场的发展,有效减少了打车难、出租车拒载等常见行为,它确实在尝试用一种更合理的方式来解决用户出行这个刚需的问题,不管是用户还是司机,其实都是喜欢并且愿意去接受这种新的方式,如果它能继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方便人们的出行,那有关部门又何必畏首畏尾呢,最后,用小平同志的一句话来收尾吧“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今天,你Uber了吗?
网友评论
就算以后真的国内用不了Uber 恩 那就出国呗,反正在国外用不了神州、滴滴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