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人文社科
我们都可以成为教育家

我们都可以成为教育家

作者: 微微一勺 | 来源:发表于2018-07-09 10:11 被阅读28次

一说起教育家,我们就会想起中国的孔子、韩愈、朱熹、蔡元培、陶行知,胡适、傅斯年、梅贻琦、西方的柏拉图、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等,这些教育家以教育先河著称,如蔡元培;或身体力行,献身于教育事业不知疲倦,如陶行知。他们都能创造出自己的理论和教育理念,有鲜明的著述,他们特立独行,没有媚骨,他们身上体现道德风骨泽被后世,成为天空中闪亮的恒星。

二战后,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成为美国一所学校校长,每当有新老师来到学校时,校长就会给这位老师一封信。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老师:

我是一名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人所不应该见到的悲剧:

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

妇女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

儿童是由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

所以,我怀疑教育的意义,

我对你们唯一的请求是:

请回到教育的根本,

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

你们的努力,

不应该造就学识渊博的怪物,

或者是多才多艺的变态狂或受过教育的屠夫。

我始终相信,

只有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

读书写字算术的能力才有价值……

美国这位校长用自己的亲身所见所闻,用自己的立足当下行动,既在坚守一个教育人的良知,又在唤醒更多的教育人始终不能泯灭自己的教育良知。

教师这个职业,在美好令人向往的同时,确实有些繁杂、单调、清苦、艰辛,再加上残酷的应试教育现实,这些很容易让教师产生职业应付心态和职业倦怠。要突出重围,避免职业倦怠,当务之急是要努力寻找工作的意义,尽量发现职业的价值。

做教师的,不要把自己的工作仅当成只是流泪的付出,我们应该在照亮孩子的世界的同时照亮自己,让自己在勤奋地工作的同时既享受到工作的乐趣,又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这个世界上虽没有完美的人,但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我们每一个老师,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要研究和发现自我,不断锤炼自我,找到只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找到你生命中最亮的那个点,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提升我们自己呢?

首要的就是多读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前在北师大与老师们座谈时讲到:“过去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而且我们所具备的这潭水不应该是一潭死水,还应该是一潭“永不枯竭的活水”、一潭“营养水”、一潭“复合水”。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迅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各种新知识、新科技层出不穷,昨天还是有用的知识,明天就有可能成为明日黄花。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人如果不随时更新、补充知识,10年后将会有50%的知识因陈旧老化而用不上。面对如此态势,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读书人,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自己的认知视野,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构建自己的精神高地。

那么还应该读哪些方面的书籍呢?

一方面可以选择教育报刊,比如《人民教育》《教师月刊》《教师博览》《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以及各学科的专业杂志。读这些报刊,目的是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在研究什么,从而掌握当今教育和自己的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动态。

另一方面教师读书还可以选择读一些经典人文书籍。比如政治的、历史的、经济的、哲学的、文学的等等,帮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拓展我们的人文视野,涵养我们的人文素养。

教师读书还可以选择学生喜欢读的书,比如曹文轩、杨红樱、郑渊洁等的作品,还比如《安徒生童话》《小王子》《哈利波特》系列等等。读这些书,可以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他们的生活中,知道他们想什么,盼望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建立起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

除此之外,还可以读教育经典著作,比如读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等。丰富我们的教育头脑,并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还应该读一些名人传记,如《邓小平传》《林肯传》《乔布斯传》等等,为我们树立砥砺前行的榜样。

其次要爱学生更要尊重学生。

拿现在很热门的微信家长群来说吧,本来是件好事,让家长和学校沟通更为方便,然而大部分的微信群去让孩子的自由空间近一步压缩了。直接在微信中点名,某某同学完成作业不好,某某同学没完成作业,并鼓励表扬完成作业良好的同学,让一些孩子和家长无地自容。更有甚者,上照片,让作业完成得很差或者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站成一排,拍照片,发给家长群里,告诉所有人:看,这就是那些没有完成作业的孩子。对孩子简直缺乏最起码的尊重。

尊重孩子,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差异。由于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的不同,孩子的个性、身心、智力水平也会有一些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孤品,但是孩子们的成长绝不能仅仅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仅用一个标准去衡量。

孩子成长路上都会伴随着错误和失败,孩子犯错,正说明了他在思想或行为习惯上存在漏洞,而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就是帮助他修补漏洞的那个人,而不是对漏洞置若罔闻,更不是将窟窿越捅越大。

很多教师总把师生关系定义为大人和孩子的关系,这实际上就表明老师会以长者自居,会居高临下俯视学生,不会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更不会把学生当成朋友。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会让学生产生隔阂,也不会认为教师是真的在爱他们。

农民种的庄稼长的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松的好不好?肥料上的是否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那么,我们每天面对那些可爱的孩子,我们可否像农民那样,经常问自己,我的学生上课为什么走神?为什么感到学习索然无味?作业为何频频出错?脸上为何没有笑容?有了这些反思,这些自问,我们就会对学生有了理解,就没有了怨恨和责怪。这样的老师,学生一定喜欢。

最后还要能够做最好的自己,言传不如身教。

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我们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

博览群书,才能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兴味盎然;读书万卷,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从我们身上学到的,包括以后他们的生活情趣、审美能力、价值取向、道德习惯。可能都会从我们这里受到很深很深的影响。

我们做教师的,不需要说话,只要你自己行端身正,清明高尚,孩子就能从我们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中发现自我,真正的教育就是这样的。

孔子当老师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连书本都没有,却培养了三千多名学子,靠的是知识、智慧、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为了备课而备课,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教书而教书,不去学习、不去思考、也不去研究,这样的教师慢慢就会变得呆滞木讷,变得僵化愚昧,终有一天会被提倡终身学习的这个时代所淘汰。

一个人不可能把没有的给别人,一个教师也不可能把自己没有的给学生。我们所能教给孩子的 ,只有我们自己。教师只有成为美好的自己,把最美好的自己教给孩子,既能让孩子对你生发一种内心的敬畏和尊重,又能收获我们职业最大的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杖者闲云:对!赞同!每个人都会说教,对与不对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本文标题:我们都可以成为教育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jz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