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头看,并不是一个美好的词汇
人在未曾衰老的时候就停下脚步向身后看,这意味着,眼里的未来已经开始褪色,前方不再有绮丽,青春开始了倒计时。
叛逆的青春期丧钟总是在自己手里敲响的;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下午,有点昏昏欲睡,一旦开始回想过去几年那些美好的时光,啊,人就老了。
怀念,是衰老的第一步;不是现在或者以后无法复制那些美好,而是心境苍凉,无以复加纯粹。
张爱玲的《十八春》,相比于修改之后更为出名的《半生缘》,那个故事的结尾更冷漠,大致就是一种荒凉的心境吧,兜兜转转,总会遇到的,但真的是物是人非。等到可以话当年的苍老,什么都变成了山长水阔,淡淡如水,我站在你的面前,也没了那份波涛。心死啊,是灰。

人,是不怕熬日子的,怕的是带着回忆熬,那是苦上加苦。
记忆,经不起打量。这是一个矫情的词汇和心情。那些在回忆里开出的花,都是自己添加的滤镜;所谓初恋,所谓少年时,是不可以经历第二次的,经不起打量和局部放大。
在钢筋铁泥的世界里看到童话,那是人造的泡沫;感动和善良,是从心里长出来的,童话之于成人,就是一剂忘忧散。
慰藉总是需要自己去寻找
生活的情趣和金钱无关,和教养和眼界有关,金钱助长的是情趣的消费能力,而不是情趣本身。一个人,会一门乐器,会写写画画,即使观众只有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自得其乐,古人弹琴,是不需要观众的,感通天地就是精神上的一大趣味。高山流觅知音终究是有点匠人气息的。当然,生活是没有对错高低可以划分的,只有不同,也只是不同;既然选择了,那就是自己的路,旁人说的话可以听,但不一定要遵从。
语言是世界上最有力也是最无用的一件美好事物
缄默是可贵的,很多人说话总是需要获得存在感,活在别人的嘴巴里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哪怕是一秒钟。
如果用文字去粉饰文字,那就成了彻底的谎言,纯粹讨人欢喜的游戏,一如宗教。
用比喻可以使行文变的俏丽,但是华丽的背面谁知道是不是空洞呢。越是光鲜的外表越容易让人忽略本质但发自内心的伟大是不娇柔不造作。最好看的文字该是像一块洗了无数次泛了白的棉布,有阳光的味道,有水的味道。
不自夸,不诳语,真的是很难得的修行。
最喜欢的还是叔本华的比喻,人活着就是一只瞎眼的鼹鼠在不停挖洞,充满了彻底的绝望。虽然喜欢这个比喻,但我想做的却是在绝望中充满愉悦和安宁的生活着,只要欢乐着,人就是幸福的。

佛家说六道轮回,众生分为天、人、修罗、畜生、地狱、饿鬼六道
人本贪、嗔、痴、妄。人乱如尘乱,纷纷扰扰,是扬起的尘,停不下来。
还是张爱玲说得好,就算是出家做了尼姑,化的缘也是尘缘,离不了人。空门也是人境。
人没有骨头是一滩肉,人没有思想也是一滩肉。
无骨不立,无念无人。宗教是心灵的诉求,也是人的另一根骨头
宗教仪式之于人,就是为了获得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能将不确定的存在感固化。六道轮回,让生和死,环环相扣,命运的开端和终结都被解释得清晰明了,没有了对未知的恐惧。人就是这么给自己安全感,安慰自己的。
欢乐有时,悲伤有时;执着有时,放弃有时。草木是无情的,枯荣两极,一瞬一生。
人会对生命的短暂,喜怒哀乐深深叹息,陷入焦躁
宗教可以使人安静。但也可以使人幼稚。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的某种代表物。人是佛,但佛却不是人。人相鬼相佛相,都是皮囊。每一具皮相包裹的灵魂都是美好的,也是丑陋的。
人,有人性,也有神性,既是修罗,也是畜生,饿鬼投胎,偶尔也会坠入地狱。
在每一晚入睡前,把思考的缥缈感落在纸上的过程也是一种快乐,即带着沉顿的一点点愉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