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读书
清静经启示录004:真静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清静经启示录004:真静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作者: 陈奕和 | 来源:发表于2023-01-23 19:19 被阅读0次

    导读:清静经为什么会说六根清净后“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既然万物最后都会归空,清静经又为什么说“观空亦空,空无所空”?为什么执着于空与有都不能自在?清静经和佛家的心经、儒家的中庸哪些宗旨是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清静经》的第四段: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前面讲我们之所以心静不下来,是因为六根不净,欲望一直让我们本来清静的心停不下来。

    当我们能够关掉六根,做到六根清静之后,心真的能够静下来,而且是彻底的静下来之后,会有什么感受呢?会有什么体验呢?

    《清静经》告诉我们,如果我能够把欲望谴除之后,再内观自己的心,发现并没有一个有形的心,连以前有的那些感受、感觉都消失了。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我们在这个时候再向外看,以前通过六根能够感受到的外在那些人事物,似乎都不存在了。因为所有的那些有形的东西,注定是要消失的,会变成无形的。

    当我们明白了自己内在这颗心,外在见到的形象和人事物,都会归于空相,所谓的存在都是一种幻像,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在就会一片的空无,一片的空旷。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那种空寂状态。

    那我们感受到内在这个空,是不是就是根本所在呢?是不是就是悟道的终极呢?

    《清静经》告诉我们,那些已经得道的大智者们告诉我们,千万别把我们感受到的那个“空寂”,当成究竟,当成本,当成终极。因为那个“空”,最后也会消失,也是一种虚幻,也是幻相。

    我们没有那些大修行者的境界,感受不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但是我们读虚云老和尚的传记,老和尚因为水杯落在地,而彻底悟道,他讲“虚空尽碎”,这种境界我们没有切身体验,没有办法去描述。

    但我们应该可以从文字上理解,那就是千万别把自己见到的那个、体会到的那个“空境”,当成“究竟”,停在那里出不来。

    人从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当中解脱出来了,达到了无爱无恨无贪无求无取无舍的这个清静状态,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但是千万不能对这个难得的清静状态,产生贪求和执着,停在那个境界里面不想出来了。

    《清净经》当中的这段经文就像绕口令一样: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我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完全用语言和文字,把这几句话解释清楚。但是我想引用魏晋玄学里面的一句名言:

    什么叫悟空?悟空就是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自己不贪求不执着。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个空相,自己也不贪求,也不执着。

    连不执着于有,不执着于无,这个念头也不执着。最后就是连这个见解都不执着了。那这个时候不就是一片真空吗?而且这个空境里边又蕴含着生机。

    把这段《清净经》读完了,我们就明白了,能够关掉六根,心就会回归平静,平静之后,就没有了六尘对我们的干扰,就不会产生六识。

    没有六识,我们就不会分别。没有分别心,我们就不会产生取舍,取和舍都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了爱恨。

    没有了爱恨,没有了情绪,我们的心就相当于没有风吹它,,就不会起浪,就能够达到老子在《道德经》当中讲的“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

    其实,这种状态也是儒家圣人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即是空,空即是中。

    这个时候通过内观,我们体验到了,没有一个有形有相的心,而且洞察到所有的外部,都是暂时的幻象,时时刻刻都在变,注定都会消失,一切有形有相的所谓存在,都会归于无形的空相。

    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那一片空,只看到存在之后消失,还不是智慧的究竟。

    人心清净到了极致,不仅能够见到万物归空,也能够感知到虚空中蕴含着一片生机。静极了可以生动,无中是可以生有的。

    我们就会明白,虽然自己似乎见到了空境,但那并不是世界的根本。不仅要摆脱对外在万物的执着,更要摆脱对空静的执着。

    如果真的贪着于我们体验到的那个空境,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了,都是空的,都是虚幻的,那我们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就会刚刚摆脱了一个执着,又贪求了另外一个执着。

    真的心静了,真的领悟了,就会发现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这不就是佛家《心经》当中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吗?

    这样,我们不就可以突破思维上的二元对立了吗?

    如果我们真的领悟到这一条,不就是“空不异有,有不异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吗?

    那我们再看到世界上所有的人事物的生灭之后,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了。生即是灭,灭即是生,生不异灭,灭不异生。

    我们觉得有些东西是肮脏的,有些东西是清净的。《心经》当中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那跟《清净经》当中讲的境界,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当自己的心极度清净之后,就会发现垢即是净,净既是垢;垢不异净,净静不异垢。增即是减,减即是增;增不异减,减不异增

    原来我们所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最后都要归空。我们自己内在的爱也好,恨也罢,只不过是我们愚痴之后的自我心理折磨。

    而原来认为已经消失了的,其实还会以另外一个面目出现的,我们也没有必要为那些失去的东西而挂怀,而放不下呀。

    所以真的明白了,心真的清静了,真的看破了,贪也不要贪,恨也不必恨。所有的人事物,来了就面对,去了就随他去。

    没有执着了,欲望不就控制不了我们了吗?既然没有欲望了,我们不就达到了一种真正的清净状态吗?而这种内心的极度宁静和清净,是人生当中最最奢侈的奢侈品。

    所以我讲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去多读读《清静经》。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让自己的心回归清净,体验到那种极致的宁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静经启示录004:真静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mv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