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民谚道出了国人吃月饼的习俗。今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唐代的宝相花纹月饼,着实令人称奇!月饼直径6.5厘米,以小麦面粉为原料,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现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唐代宝相花纹月饼这款月饼的表面,宝相花纹轮廓清晰,中心由两组联珠纹组成,并环绕有一周连瓣纹;外侧装饰好似松针纹。宝相花似花非花,是综合多种花卉想象出来的形式,寓意吉祥。
传说于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吐鲁番商人向唐朝皇帝进献圆饼祝捷,高祖皇帝李渊十分高兴的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对空中明月说了一句诗:“应将胡饼邀蟾蜍”。
从唐高祖的诗句中可看出,月饼也叫“胡饼”。作为中秋节的标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由此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称为“胡饼”。
唐高祖李渊的一句诗,没有上下文,却能流传千载,也可说是千古一绝。不过“胡饼”怎么听都觉得是个泊来品。传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嫌“胡饼”听着不爽,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呼出“月饼”一词。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若传说是真的,“月饼”名称的专利权非杨贵妃莫属。大唐盛世涌现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文章盖世的诗人。留下有关于月亮的诗词不少,却很少见有月饼的诗词,难道是不敢与唐高祖的“应将胡饼邀蟾蜍”争锋。
宋代诗人苏东坡,在一次中秋夜饮酒、赏月。或许那夜心情不佳,又抒发了一下感慨,信手拈出五言绝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唉!都是月亮惹的祸。中秋节,怎么也让人如此百转愁肠。
夏威夷灯塔月光小小的月饼在元代,竟成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信物。据说元朝末年,朱元璋揭竿而起,意欲推翻残暴的统治,奈何元军控制严密,无法传递消息。适逢中秋节将至,刘伯温献计,在互赠的月饼中夾写纸条,由此八月十五如梗在喉,成了蒙古族人永远的痛。
在明代,中秋节吃月饼大大地流行起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被心灵手巧的饼师,以艺术图案的形式刻在月模里,使月饼更受人们的青睐。《幽州土风俗》诗云:“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然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
到了清代,“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乐。”月饼已经成为一家人团聚的重要象征。而且品类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红楼梦》中贾母吃的宫廷御赐月饼名称叫:“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
近代诗人李静山的《中秋饼》写道:“正当三五夜清闲,买饼分甘向市圜。馋口儿童开口笑,如何皓魄落筵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快乐祥和的中秋节。中国现代小说家老舍编写的相声《中秋月饼》,则道出了八月十五的人间苦乐景象:“月亮出来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飘流在街头。 ”
从古至今,无论是胡饼,还是月饼,总有许多人顾影自怜。中秋节望月、拜月、赏月、咏月,唯苏轼的《水调歌头》最为脍灸人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育婴坊本人与帅宝贝今天是夏威夷时区的中秋节,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此刻,中国已经是八月十六,故乡的月亮应更圆。“十六胜三五,中天照大荒。只讹些子缘,应号没多光。桂老犹全在,蟾深未煞忙。难期一年事,到晓泥诗章。”
我虽不能像唐代诗人卢延让那样,到晓不眠写文章。仅能在夏威夷的中秋节,举杯向天,邀请明月,祝福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9/21/2021年晩上育婴坊写于夏威夷檀香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