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游记》篇
旅行志之——闲话日本京都之行(其一)

旅行志之——闲话日本京都之行(其一)

作者: 杜老倌侠客居70后欢喜写作 | 来源:发表于2020-09-16 19:44 被阅读0次

        和大学本科好友以及班主任瞿素珍先生(女)六天五晚的日本之行,去参观游览了诸多地方哩,其中的一站就有“京都”之行。

        但凡是欢喜旅游的人,都存有这样一个观点噢,如若是去日本旅游的话,“京都”不可不去啊,皆是因为京都的古迹众多,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都”,日本这个国家也同样是信奉佛教的,因此这座城市里面还有着800座寺庙,不单单是这个样子哩,光光被划定为“国宝级别”的文物就有38处;亦有199处被自己的国家认定为“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还有19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譬如说:二条城、春日山原始林、清水寺、唐招提寺、平城宫迹、平等院、宇治上神社、鹿苑寺(金阁寺)、慈照寺(银阁寺)……

        全世界但凡是去京都旅游过的人,都会感谢我们国家的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噢,皆是因为在二战快要结束的时候,美国人为了督促日本国家能够尽早的投降,就准备去使用原子弹,其中有两个地点就是“京都”和“奈良”。梁思成通过美驻重庆办事处联络官布朗森上校,向美军轰炸日本指挥机关陈述,要好好的去保护好古城“京都”和“奈良”,都是因为这两座古城的古建筑是非常重要的。梁思成是这样说道的:“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如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难以补救的。”美军接受了梁思成的建议,在军用地图上标绘出保护区块,使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免于轰炸,不仅仅是这样,“京都”和“奈良”的民众也同样是对梁思成感激不尽。

        “京都”(Kyoto),其地理位置位于日本西部近畿京都府南部,它是一座内陆城市,其地形为“盆地”形状的,就坐落在京都盆地(山城)的北半部和丹波高原的东部山区,总面积达到了827.90km,占京都府总面积的17.9%,人口为150万人,是日本人口第八多的都市,“京都市”还和京都府南部、滋贺县西部及大阪府的部分地区共同组成了京都都市圈,其人口数大约有256万……还是有名的历史之城。

        那么,“京都”这两个字又是如何由来的呢?!公元794年,日本的首都从现在京都府西南的“长冈京”,搬迁至地势较为险要的京都盆地内,在此建立新的都城,并把新的都城的名字命名为“平安京”,取这个名字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它的含义就是指“和平”与“安宁”,它的建筑样式,则是仿照我们国家唐朝时期的都城长安建造的,因为在当时的日本人把“首都”称之为“京之都”,故名“京都”。

        也就是从公元794年这一年开始起,平安京城始建于京都,它自建城以来,历经了“大政奉还”,一直要到公元1868年把首都迁都到东京为止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国家的首都”,而且还把“京都”作为日本国家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它作为首都的时间长达到了1075年,故而有“千年古都”的美誉。1869年迁都东京之后,京都仍旧是宗教和文化中心,当时光迈入到了1889年时,“京都”被设立了“京都市”,纵观历史上的“京都”,曾在公元1467年的时候毁于战争,后来又在“安土桃时代”时去重建了京都。

        “京都”之所以是日本这个国家拥有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市之一,以笔者所知晓的、有关于点点滴滴的日本国家历史,是这样来理解并去认为的,原因主要有其四。其一就是:它拥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建城历史;其二就是:从“被定为国家的首都”的首日开始算起,一直算到现如今,自始自终都是宗教和文化的中心,即便是首都早已搬迁了,还即便是到了现如今,也照样是如此,未曾去改变些什么噢;其三就是:和日本国家的其他城市或地方做一个比较的话,其城市的格局与各类建筑,基本上都是保持着初建时的样式与式样,也基本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哩;其四就是:日本国曾是全面学习中国的国家,“京都”又是最具有“浓厚中国化”的城市,不仅有许多建筑是仿造我们国家唐朝时的建筑,而且许多店铺的名称上仍然有汉字的痕迹。

        除了笔者上述所说的四个最最主要的观点以外,还有另外一个要点噢,也是不容我们去忽视的,那就是——“京都”在初建的时候,恰逢就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唐朝时期,也是被众多史学专家们一致公认为是中国最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在当时日本国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来唐朝学习,全面、全方位的去学习了我们国家在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服饰、建筑……当他们学成归国以后,就一点一滴的开始仿照“长安”和“洛阳”城市的建筑样式,建造起了“京都”和“奈良”。即便是时光走到了21世纪的今天,日本人还有这样一个习惯,凡是去京都称之为“入洛”,把市中心称之为“洛中”。

        据史料方面的记载,我们国家的开国总理周恩来,他在青年时代时,也曾去过日本的京都,为此他还特意在岚山下撰写了一首《雨中岚山——日本京都》的诗,那是在1919年4月5日,全文如下: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中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见到一点光明,真觉姣妍

        在岚山还有周恩来的题词碑,因行程的关系我们没去岚山。

        笔者始终有这样一种想法和感觉哩,“京都”是一座令人难以去抗拒的一座城市啊,处处都充满着无限的诱惑力与魔力,吸引着旅游的行人,来之前众友人就已经规划好了旅游的线路,都异口同声地说道,不管游览多少个景点,“京都”是一定要去的,更是不可或缺的,假若是缺少了京都之行,那么,去日本旅游就没有多少意思了!

        当笔者和一行友人以及班主任瞿素珍先生(女)漫步在古城京都时,给人的一种感觉是显得如此地古朴与宁静啊,虽然我们国家有着5000年的历史,由于战争和朝代频繁更替的种种原因,在宋朝之前的地上建筑,可以说基本上已经是不复存在了,唯有这次京都之行才给了笔者一个惊喜,“京都”其实就是中华古代文化,尤其是唐代文化的复刻版,在中国已经看不到的,在京都依旧能看的真真切切。

        我们是二月底三月初去日本旅游的,当我们一行游人到达京都的时候,已经是三月初了,这个时节正值樱花将开未开的时节,虽然稍稍有了那么“一点点浪漫樱花”的意味在里面,不过,其所展现出来的味道还不够浓厚。一同前行的众友人当中,杨家(日为)说道:“我们来的时间还不太对,假若我们再晚来一个月就好了,到那时就能看到樱花盛开的盛景,到了四月份的时候,街道两边的樱花树开满了樱花,若是被微风轻轻地吹过,树上柔嫩的花朵就会纷纷飘落下来,日本人称为‘樱花雨’,那个场景和画面真是美不胜收啊!”……

        笔者既是个旅游方面的爱好者,还爱好阅读与写作哩,阅读《读者》杂志的时间也长达二三十年之久了,曾经在《读者》杂志当中,看到过一篇专门介绍“京都”的文章,文中提到了“京都人”。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在说,日本国家里面的人民,自称日本国是“一个大和民族”,不单单是这个样子哩,凡是“土生土长的京都人”,就是“大和民族中的大和民族”,也是最具有“代表性”与“高贵性”的,还假若是要去区分等级和层次的话,等级和层次也是最高级别的,无论是从言行举止方面去看,还是从文化方面去看,也是全日本国最高级别的,既能够全方位的体现出来,还最能够代表日本整个国家噢。“什么才能去算作真正的日本人和大和民族”,如若是其他地区(域)的日本人和京都人拿来做一个比较的话,其他地区(域)的日本人就显得有些粗鄙不堪了,是无法和京都人比拟并去一决高下的……

        文章的作者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他之所以会去撰写这方面的文章,还要极其强烈的去“抨击京都人”,或者说“始终具有京都情怀的人”,皆是因为他本人认为,虽然“京都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处处都显示了“高贵”、“客气”、“友好”与“友善”噢……那只不过是所谓的“客气”、“友好”与“友善”,只是漂浮在表层上面的,既是表面性的,还是长时间积累的“文化”与“做派”使然啊,然而在骨子里面总会带有一种良好的“优越感”、“不屑一顾”与“瞧不起”……作者还自认为,处在每个地域里的人,都会有“好”与“坏”,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去带有某种“优越感”、“不屑一顾”与“瞧不起”,相互之间应该是取长补短,唯如此才会共同有进步!……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京都风景类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7年03月01日星期三下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旅行志之——闲话日本京都之行(其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vh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