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高中的时候,对于上什么样的大学没有明确的方向,但是对于距离一直很清晰。每一次的争吵,每一次的委屈,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小学、初中、高中,从来没有体验住宿,从来没有离开家门半步,却总是神往千里之外。
现在终于明白,那时候强烈的欲望,只不过是为了摆脱“家”的束缚,追求绝对的“自由”。可是“家”岂是说摆脱就能摆脱的呢?
第一次离家的时候,便是第一次不舍的时候,更是第一次觉得“在家真好”的时候!
大一那年开学很晚,在家呆着假期还没过半的时候,就开始不自在了,迫切地想要去学校。提前半个月开始收拾行李,满是期待,仿佛那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旅行。
当时开学两周之后,就是国庆小长假,显然自己一直策划着过年才回家。每当爸妈说国庆没事就回家吧,我都很坚定,说“才去学校不俩星期,不回不回。”
去到学校,等到爸妈安顿好一切,准备要走得时候,才第一次感觉自己如此无助。认不清回宿舍的路,不了解室友的性格。所有的期待瞬间化为恐惧,连回家的心都有。
第一天晚上彻夜未眠,第一次体会到夜的漫长。好在自己的适应能力还比较强,过了一两天就慢慢适应了,和室友说笑就慢慢放下了。
但是适应不代表不想家,那些天“家”和“爸妈”这些字眼就是内心深处最抵触的字眼。
你独立的样子,真的很酷!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想家。大概知道想家了,就意味长大了吧!慢慢地知道自己出门在外,不只是自己一个人,还带着家人的牵挂。
每一个女孩子心里都有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姑娘,那个姑娘脆弱敏感玻璃心,撒娇任性不讲理。但岁月决定那个姑娘始终只能在心里,却不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与父母的年龄差异决定生活习惯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冥冥之中注定若干摩擦和煎熬的发生,这些摩擦和煎熬又说明自己不能和父母生活一辈子。
生活是自己的,不是父母的,我们终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并且活得更加勇敢坚强!
所谓的独立生活就是离开父母,能够自己生存下来。离开父母,实现能力独立、精神独立、经济独立!
你独立的样子,真的很酷! 认识的单亲家庭的同学里,她是最酷的。打从心底里,她也不想自己那么快就成了小大人,但是家庭变故逼着她不断长大。
高中期间实现了精神独立,意志坚强,遇到事情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十几岁的姑娘。英姿飒爽,为自己的弟弟遮起“半边天”。
大学期间实现了经济独立,奖助学金当学费、兼职工资当生活费之余,还拥有自己的“小金库”。
同学聚会上,A同学说:“我都这么大人了,都上大学了,我妈妈还什么都要管我,管我吃、管我喝就算了!还管我穿,管我玩儿!”
B同学说:“对啊对啊!我妈还把我当个孩子呢,买衣服必须她去,买包包必须她同意,连交什么样的朋友她都管!”
C同学说:“同病相怜!我妈更过分,不让买衣服,不让用化妆品,不许谈恋爱。生活费只够食堂的费用,想和朋友一起外出吃个饭都没钱了。”
逛街买衣服、代购买化妆品,对于二十来岁的女孩子来说多正常的事情呐,只遗憾父母的馈赠也是有限的,我们不断接受他们的馈赠,意味我们要相应地付出代价——失去自由。
伸手向父母要钱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失去了应有的自由。
衣食住行都由父母支撑着,就没办法嫌弃他们对自己管手管脚。因为他们是我们最大的金主,我们是他们最大的债主。
成长的阵痛,晕染穿透岁月的迷障,踩着洁白的光点,跳动生命的色彩。每一条通往独立的路都很辛苦,但是独立的样子,真的很酷!
你的独立,从离开父母开始。你独立起来的样子,很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