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登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学生何江,可以说是打破阶级壁垒、成功实现逆袭的典型。他出生于湖南乡村一个没水没电的农庄,父母还是没有文化、靠打渔织网为生的普通农民,他能从乡村走向哈佛,这背后付出的,一定有难以想象的拼搏和努力。
而在何江中学时代的书单里,却有《万历十五年》《流动的盛宴》《人类简史》《自私的基因》《局外人》这些颇有深度的作品悄然存在。何江对阅读的兴趣也来自于家人的鼓励,父母虽然不识字,却喜欢听儿子读课本上的故事,晚饭后他们一家人只会围着一张小桌,陪孩子读书。
何江承认,是阅读的助力让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刷新三观,认识到外面广阔的世界,也正是从书中汲取的养分修炼了品性,让自己能够在一次次文化冲击中应对自如,培养出自信。
因写作朴实无华的《我是范雨素》而红遍网络的“北漂”育儿嫂范雨素,也是通过阅读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凭借在阅读中收获的好奇心和勇气,她下定决心离开蒙昧的前夫和凋敝的故乡,奔往充满自由和文化气息的北京。
在那里,这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农村妇女”尝试着拿起了笔,像她所读到书籍的作者那样,“我以我手写我心”,阅读和文字没有门槛,书籍给予她的灵性和张力,阻断了一位普通女性在固有生活中越陷越深的不幸轮回。
《北京折叠》的作者、清华博士郝景芳说,阅读让人通透,给人更大的视野和更高的眼界,感悟到认知局限之外的东西。用她的话来讲:“就像一束统筹万物的光,照亮眼前的抽象乏味,让它们有了色彩。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来世上,又将去往怎样的方向。”
美国教育部的网站上,也清清楚楚地写着:“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能够学习的孩子终将会在生活中获得成功。”
阅读是最方便、最容易、也是最没有门槛的事情,毕竟在同一本书面前,无论贫富贵贱,人人平等,它亦象征着某种打破天花板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努力去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