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主题征文第83期“无”专题活动。
今天是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所谓的母亲节。这也是我唯一一个不反对的从国外传过来的“洋节日”——其他的什么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我统统有着非常抵触的情绪,中华文化源渊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那么多的节日文化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些个“洋节日”就不要去商业炒作了吧!
但是我觉得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伟大的——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是正常的母亲,都会不计报酬地、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比如说我的母亲,因为她从小就失去了母亲,深刻体会到了没有母亲关爱的孩子是多么的痛苦。所以结婚以后,尽管受到了我奶奶严苛的家长制管教,尽管受到了我父亲“不问青红皂白”的家暴,尽管受到了我姑姑们冷言冷语的嘲讽,她始终忍气吞声地生活在一个没有温暖的家庭。后来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孩子结婚以后,她才对我们说,她当时想的是,不管自己吃多少苦,都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像自己那样得不到母爱的温馨。
记得小时候,母亲干完生产队里的活儿。匆匆忙忙做完一大家人的晚饭,天已经黑了,还要在野处割野草。
辛辛苦苦地养了鸡、鸭、鹅,鸡、鸭、鹅产的蛋舍不得自己吃。一部分拿到集市上换了钱供我们几个上学,偶尔也会做成蛋花汤让我们姐弟几个补充一下营养。但是她自己,从来舍不得吃一个。
后来分开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母亲更是起早贪黑地干活——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早上醒来之后,满满的一大锅红薯稀饭,上面的蒸笼里是胖胖的杂粮面馒头。
我们就盛了汤,就着母亲腌制的萝卜丝吃起来。吃完饭就去上学了,而放学后也是极少见到母亲吃饭的身影。印象中,母亲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在喂家畜。
除非是冬天的时候,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纺线、纳鞋底子。纺车吱吱呀呀地转着,我们不是在昏黄灯光下写作业,就是瞪着眼睛看着纺车一圈一圈地转着,听母亲给我们讲故事。
大多数讲的都是她从书本上看到的课文,比如《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田螺姑娘》的故事等等。
每逢这个时候,母亲总是带着无限遐想告诉我们,“如果你们的姥娘没有去世那么早,我说不定也可以小学毕业了——我五岁的时候就没有了你们的姥娘,我没有上过学,都是看你们的姥娘教别的孩子,我自己默记在心里的!”
因此,我们姐弟几个写完作业后,她总爱拿起我们姐弟几个人的书翻来翻去地看了又看。遇到了不认识的字,还会问我们那个字的读音。
后来,我的姥爷退休后住在我们家里。姥爷给我们辅导功课的时候,就会带着歉意对母亲说:“我应该让你接班的,如果你接班去当教师,绝对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的!”
母亲有时候也会“埋怨”他,“谁让你重男轻女的?你要是让我接班当老师,说不定我也进城了!”
但是她看着我们姐弟几个时,又会笑着说,“要是我当了老师,也许就没有你们姐弟几个了!”
母亲从来没有说过爱我的话,但是我们从她的一举一动中,无不感受到她深深的母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