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296/365天
今日阅读《我有点儿胆怯,但想和你好好说话》
作者:[韩]朴宰莲 张梦蕊译
第四章 如何应对三种沟通困境
一、请求。
1.请求是为了实现自身诉求,而拜托他人帮忙。
向他人提出请求时,最重要的是在开口之前就要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否则一开口就很容易说些模棱两可的话,或是变成了在不应经意间强迫他人。
如果我们在表达时能够专注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意图,不说言不由衷的话来伤害别人,就能避免出口伤人。当我们如实的表达藏在请求这一行为背后真实的诉求时,对方也能清楚的理解我们的意图。
请求并不代表自己无能,而是给了他人一个伸出援手的机会,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凭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的欲望。
而且请求也是一次绝佳的机会,用来展现自己不完美却很真实的一面。
2.请求时最重要的两点。
2.1认清核心诉求。
诉求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即“为什么想要”。其实 ,当我们弄清楚自己的诉求(为什么要做某事)之后,会更容易决定接下来是否要采取行动。
2.2为达成诉求要有灵活性。
请求是满足自身诉求的方法之一。
发现并认清自身诉求会激发我们做某件事的动机和欲望。当我们想要做一件事,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就会寻求他人的帮助。
归根结底诉求才是我们向他人提出请求时最重要的理由,而我们请他人帮忙也是我们实现自身诉求的具体途径之一。
我们越清楚自身的核心诉求,就能采取更有创造力、更多样的方式来实现诉求。
即便他人拒绝了我们的请求,也会为我们满足自身诉求带来更多的可能。为了能满足自己的诉求,我们会更努力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法。而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要具有灵活性以及多种可选择的方法。请求只是众多方法之一。
3.请求分为三类。
3.1便于确认的反馈式请求。
“为了明确这件事,麻烦重复一遍刚刚我说的内容。”
要求别人重复自己的诉求,是为了确认对方是否已经明确此刻我们所重视的事情,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请求方式。
3.2便于理解的意见式请求。
“我想听听你的意见,可以和我说说吗?”
当我们想要理解他人的情绪、好奇他人的想法时,会请求他说出自己的意见。
3.3便于明确下一步的行动式请求。
“请问下一步预计什么时候开始,计划如何实施,最终效果如何?”
当我们需要他人帮助自己实现自身诉求时,有时会郑重而具体的请求对方做出某种行为动。
4.请求等于核心诉求加上请求事项。
4.1若想提高执行力。
如果我们在请求时,能够表达清楚自己具体需要对方做什么,对方才能更好的判断是否可以帮助我们、可行性有多高等。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对方答应了我们,会更容易满足我们的诉求。
4.2若想让对方停止令自己不愉快的行为。
当对方的行为令我们感觉不舒服时,比起对其行为大加指责,不如用更积极、更具体的表达方式提出请求,比如:
X “不要太吵了!”
✓“能稍微降低一点音量吗?”
二、发火。
1.生气的心情是可以被理解的。
我们并不擅长控制自己的脾气,当感到生气时,我们会一边责怪自己愚蠢,一边埋怨他人。
而当我们把生气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时,就会期待对方表现出特定的言行,此时开展的对话就很容易充满强迫的意味。
人在生气的情况下,往往更容易把怒火的产生原因归咎于他人或当前的情况,于是导致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想赶紧解决眼下的问题。
我们认为怒火会造成自己和对方的不快,所以我们总是想避免生气,并且觉得发火是不好的,不应该的。
2.正确宣泄内心的怒火。
发火是人类自然的情绪表现,当事情进展不如意或内心诉求落空时,没有人是幸福的、快乐的。每当这时,我们都想压抑、无视或者回避内心的怒火,但这种情绪却会在内心深处敲响警钟,提醒我们要倾听自己的内心,不要再坐视不理。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内心,认真倾听内心的感受,并将其表述出来,将不快的情绪宣泄出来。
3.产生不愉快情绪的原因是内心诉求无法得到满足。
其实,我们生气并不是因为他人。他人可以刺激我们的情绪,但不会成为我们情绪产生的原因。
我们的情绪归根结底只是一种信号,反映了“我在某个瞬间到底想要什么”,即“我的诉求是什么”。当诉求没有被满足时,我们就会生气,这并不是因为当前的状况或他人造成的。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就很容易被感情左右,意气用事。
当我们感到不愉快时,及时明确自己脑海中浮现的想法是脱离偏执思维、调节愤怒情绪的重要环节。怒火会引发暴力,它是内心的一种情绪,并不是他人让我们发火,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中产生了这种情绪。
当我们认识到应该对怒火负责的主体其实是我们自己时,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认识怒火,学会正确发火的方式。
4.1怒火是什么?
~心愿落空的信号
~把自身情绪不好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信号
~日后必定会对此刻言行后悔的信号
~把矛盾转化为机会的信号
为了正确认识怒火并进行高效沟通,识别自己下意识的言行,有意识的调节情绪是很重要的。如此才能将双方的矛盾转化为恢复人际关系的机会。
4.2控制怒火可以分为以下7个认知阶段:
~回想发火的瞬间。
~当时有什么冲动的言行吗?
~回想一下当时涌现出的自动思维。
~身体出现了什么反应?
~当时的心情如何?
~请想想自己当时的核心诉求。
~请想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当时的诉求。
5.面对讨厌的人,请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诉求上。
对于讨厌的人和我们珍视、喜欢的人,我们内心怀揣的感情是不同的。
试图与讨厌的人建立联系,实际上并不是为了对方,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能够平心静气的面对,并让自己表现得体。因此,这对我们来说,绝对不是一件让自己吃亏的事情。
在与讨厌的人对视、沟通前,请记住,发火前务必扪心自问:此刻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记住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不受控地发火,相反,还能够有效地表达出自己的诉求。此时我们才能更关注自己和他人的诉求,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或他人的过错上。
三、道歉。
1.我们为什么要道歉?
饱含真情的道歉是重建亲密关系的过程。当我们对他人造成伤害,自己内心也痛苦不堪时,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为这件事的过程和结果道歉。在处理自己错误行为的同时,也要承认自己言辞不当。这是重建亲密关系的必经之路。
一句真挚的“对不起”,蕴含着温暖内心的强大力量。这是因为真挚的道歉能够使自己或他人从曾经受伤的“那时、那件事”中脱离出来。
为了让他人释怀,不再沉湎于过去,能拥有轻松愉快的生活,我们需要真挚的道歉。
2.感到抱歉时,内心会有两种悲伤的情绪。
2.1 自我合理化与辩解
对方期待我们的道歉,期待我们真心反省并做出改变,但我们却常常错过最佳时机,甚至有时我们还会加倍伤害对方。
“没办法 ,换成你也会这么做的”“我也有错,但你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我也不愿意这样,你为什么总是要惹我生气呢?”这些话会让对方已经受伤的心变得更加痛苦。本意是想好好道歉,开口却变了味道。在某些状况下,我们总是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
2.2厌恶、憎恨自己。
我们很难原谅自己给他人造成的伤害。“我怎么是这样的人呢?”“我真是没救了!”当我们产生这样的想法时,就会开始厌恶自己,心情变得糟糕透顶。
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都会深陷于自我反省和批评中无法自拔,对方期待着我们去安慰他们,而我们作为“始作俑者”,却忙着自我厌恶,而忽视了他们的情绪。这不是一种好的解决方法,他只会让我们更加内疚。
3.自我批评其实是内心诉求的体现。
当我们感到抱歉时,会听到内心自我谴责的声音,请试试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
~我算是什么父亲?怎么能打孩子呢?
~我真是禽兽不如。
~我不配做父亲。
若是有人这样批评我们,听到这些话的瞬间,我们就会开启防御模式并将自己的不当言行,自我合理化,但如果是自我评价,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甚至可以坦然的记录下来,在这种严厉又不留情面的自我批评声中蕴含着我们想要满足他人诉求的愿望。
请挖掘出内心这种温柔的诉求,并转达给对方吧。即使当下无法立即付诸行动,也不要再否认自己内心的声音了。
4.请学会原谅自己。
厌恶自己的人无法去关爱别人,对自己严苛的人也无法对他人温柔,所以我们需要对自己再温柔和宽容一些。
人类的一切言行,无论是否具有暴力性质,其实都是为了满足内心诉求。不管这种言行是对是错,我们都有必要认清自己内心想要得到满足的愿望和情绪,从而实现自我谅解。
自我谅解并不是自我合理化,而是对自身不当言行感到后悔和难过之后,理解自己并与自己达成和解的过程,如果你已经原谅了自己,现在就快去向对方坦露心声吧。
5.注视他人是道歉的第一步。
我们该怎么道歉呢?
5.1把我们感到后悔的言行,用观察的方式描述出来。
5.2我的言行对他人造成了什么影响?
53袒露自己的内心和情绪。
5.4表达出自己想要改正的决心或询问他人的诉求。
6.勇气不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
道歉需要勇气,需要我们大方承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
道歉一定要说出来,因为这是对方正在等待的回应。我们也会想听到他人的道歉。
人都会犯错,我们需要做的是改正错误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而改正错误需要鼓起勇气,不逃避问题。这份勇气它源于我们的内心。
请闭上眼睛,想想你所珍视的人,再想想曾经被你伤害过的人,当你真诚的道歉后,对方才能得到治愈,变得释然。
不需要厌恶自己也能勇敢的表达歉意,请努力做出改变,因为人都是在错误中不断成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