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之反不居功自伐:打仗大军撤退时,孟之反殿后为大军掩护,争得时间。进城门时,他快速鞭策胯下马,面对欢迎的队伍,孟之反说:不是我有胆走在后面,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孟之反不自夸,功成不必有我,功成必定有我,让人肃然起敬。颜回说他的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不夸耀优点,不炫耀功劳,这点,孟之反比颜回的境界更高。
何莫由斯道也?孔子生逢乱世,世风日下,庙堂之上口佞的人、美貌的人才能免于灾祸,对这些人暂时的得意,孔子说他们“罔之生也幸而免,”不过侥幸罢了。孔子感慨:人之生也直,为什么都不好好走正道呢?可见那时老百姓生活之悲惨。孔子儒学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风光百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分裂、五代十国小分裂时,皆无竞争力,让位于佛道两家。这一切让孔子的理想在乱世里显得格外珍贵。跨越千年,不同人读《论语》,都可以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做出不同的解读,反省自身。
“阅读从来都不只是时间问题,它更加能折射出我们想过而没有过上的生活。”——徐玉贞
孩子问我,你现在学这些有啥用呢?
是啊,年过半百、足不出户、几不与人交,学习《论语》有啥用呢?孔子口中学习的三重境界: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我哪一样都不够,我的学,只不过是慰籍而已,是的,慰籍。我回答孩子:没啥用,只是想学就学了。
中人以上语上:孔子口中的中人,应该是以人学习的阶段为划分标准的,而不是分三六九等的歧义。
像孔子对其车夫樊迟问智问仁?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是智;先难而后获是仁。而不会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像子贡向孔子请教修养,问修养的完善,就如同《诗经》里说的玉器加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吗?孔子回答:赐也,现在可以与你谈《诗经》了。
人学习的能力悟性,有年龄环境、高低先后之差异。好的师者,有能耐心淳淳善诱、循序渐进的,有能用浅显的语言说明白高深道理的,也有适当时候做当头棒喝的。好书也是如此,总有暂时看不懂的书籍,挑战自己的阅读舒适区,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