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
当人在异乡打拼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的就是住在哪吧。
1989年《今夜不设防》的张国荣专访中哥哥分享到他在“衣”、“食”、“住”、“行”中最在意的就是“住”了,1977年签约加入丽的电视之后就去预支了半年的薪水租住了500元/月的房子,当时工资也就1000元/月;9个月被挖走签新合约后就换租到1000元/月的房子,当时工资升级成2950元/月;三个主持人继续深挖哥哥住的地方至少价值500万,哥哥也坦言,自己住的地方有三千多尺(三千尺为278.7平米)。
2006年我离开家乡去上海读书,2012年离开上海回家发展。在上海的6年期间,我只住过宿舍:中山北一路xxx号xxx弄、国年路xxx弄,彰武路xxx号,没独居过!现在想来,这也许是个遗憾,一直低成本并结伙的生活着,谈恋爱时候要出去开房,更多的时候,是和舍友一起单身着……
从小时候起,我就不是一个居家的人,经常把房间弄乱再收拾,再弄乱再收拾……爸爸经常批评,直到离开家去外面住宿舍才好转。在外玩或者工作的节奏都很快,每天在宿舍主要就待个洗漱休息时间,偶尔再加个上网办公休闲娱乐的时间。与室友一起住,互相不糟蹋环境就可以和平相处。在外那几年都没用住过有厨房的地方,自然也就没有厨艺,水平还停留在小学初中可以煮饭煮面条,做蛋炒饭、蒸蛋、煎蛋和蔬菜汤的阶段。
2015年第一个在知乎收藏的答案,“有哪些出租屋实用神器?”。作为不在意“住”的我,更适合做个看客,如果我写答案肯定会被知友们点反对或者没有帮助。知乎里还有很多关于这些方面的精彩问答,比如:“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租了单间,有什么方法能让小空间的生活更有趣?”;“在北京如何租房比较好?”;“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背负压力工作,只为了在大城市买房定居下来?”等等。
活在当下的中国,我想以上的在“住”的问答,对于每个人都是意义的。对于我,知友们的回答不仅让我看到他们对“住”很有经验,很有自己的一套,还收获了一种价值观:住很重要!对“住”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回到家乡生活已经2年多了,直到最近才领悟到:“住”很重要。为什么自己以前会不在意“住”就不展开分析了,可以肯定的是,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有重大关系。参考:离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作为孩子的体验就是: 有好几个家,却哪都不是家。也许不在意“住”就代表着与生活的环境有隔阂,也许这是人生活中的一个错误观念。
所以,就算没有房子,也请把“住”当作很重要的事情看待。以后别人来做客,可以赞叹说:“你家好棒!你好会过日子!你好会住!你适合居家呢!你是个好男人/女人!你对生活有追求!……”
如果能回到06年,我想我会在“住”做很多事情,到10年毕业,就租房子住,把那个房子或者房间当作自己临时的家,在意那个家,追求更舒适的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