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厚重的《雪山大地》,读完灵魂也生长了几分。书中写雪山的苍茫,大地的辽远;写草原上牛羊散漫,野草生香;写那些或生于斯,或长于斯同献于斯的可爱的人们。
故事始于野马雪山上命与命交换的缘分,作者写臧汉两族人融合的故事,写两家三代人建设草原的奉献精神。他们奔走的足迹,忙碌的身影,化作了草原上的空气,雨露,滋养出最美的花朵。
“雪白”是雪山的颜色,更代表着灵魂的圣洁。书本的最后,作者问:是什么样的人能在人心里播撒种子?人应该怎样做才能称其为“人”?我想,在这本书里,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科长父亲去沁多草原蹲点,认识了角巴主人一家,结识了牧民桑杰。桑杰的妻子赛毛,却因为在野马滩救父亲,被大水冲走,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父亲为了报恩,为了完成赛毛想让儿子说话的的梦想,他主动提议把她的儿子才让带去西宁接受治疗。两家人的深厚情缘由此开始。
才让在医生母亲四处求医,不懈地努力下,最终能够开口说话。痊愈后的他一直留在西宁,在西宁长大,上学深造。他热爱草原的辽阔,也明白草原的局限;他接受城市的狭窄,也享受些城市的繁华。
书中说:命命交换就是这样,有人快快地给,有人慢慢地给,一给就是一辈子。父亲就是这样,慢慢地把一生都献给了草原。他在阿尼玛卿草原上建起了第一所学校,送出去第一批大学生。他建起了第一所医院,第一座电视塔,第一家“沁多”贸易公司。在草原沙化严重的情况下,将牧民迁出安置,重建草原,用十年时间建立一座城市…
父亲脸上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皱纹,如同雪山大地的褶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他选择不用送行,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躺在雪山大地的怀抱里,望着圣洁的野马雪山,安然地离去。父亲曾在野马滩获得新生,最后在这里结束自己的一生,这是一种圆满,而他与草原结下的缘分却割舍不断,影响了亲友,后代。
苗苗阿妈,发现草原医疗资源严重不足, 缺乏西医,她毅然决定留下,承担起了医疗所的责任和担当。“生别离山”更因为母亲的到来,不止有别离。母亲为了救治被抛弃在那里的麻风病人,拒绝了前往大医院担任院长的机会,自愿留在生别离山,并组建了麻风病研究所,担任所长。可是在长期与麻风病人接触中,母亲不幸染上了麻风病。因为害怕传染给家人,她独自面对疾病和苦痛,坚持谁也不见。但她没有消沉,仍然坚持工作,加上高寒缺氧导致心肺畸变,最终也没有走出生别离山。
可是生别离山自此改变了模样,变成了一个具有完美自然生态的示范区,曾经的沧海桑田丝毫看不出来。所有的麻风病人已经痊愈,走出了这里,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医疗所也变成了酒店,孩子们时常去,住进母亲的房间,永久想念着…
人生向前,裹挟着滑向后的岁月,或者宽恕,或者想念。想念生出力量,向善而生,随着前一辈人的远去,建设草原的接力棒传到年轻一代人的手中。欣慰的是,他们也没有畏缩,勇敢地担起了这份使命,继续草原的建设,发展壮大沁多城。在父辈们的感召下,只要草原需要,他们就可以抛弃城市里谋取的名利,放下财富,舍弃事业,一心奔赴这里。沁多学校的读书声琅琅“人人相亲,物物和睦…”,从沁多学校到沁多城的高速公路通车了,阿尼玛卿草原入选中国最美草原…他们不为付出,不为报答,不为荣耀,为了什么?不知道,可能也不需要答案。
捧起书本,一气呵成,几度泪眼。我看到阿尔兹海默症的姥姥,孤身走向茫茫的雪山,去寻久未归的女儿;我看到百灵鸟梅朵放下歌唱的舞台,作为一名整形科医生,走向生别离山;我看到草原牧人角巴,为了草原,为了牧民,被大雪掩埋在雪渊里。
合上书本,久不平静,千言万语。我向往一顶毡房,逐水草而居,灵魂不用为肉身买单的生活;我向往那群淳朴、敦厚、善良的人们,一碗酥油茶的交情就能结下命与命的缘分。眼前是万马驰骋,耳畔不断传来日尕的嘶鸣,那匹草原上的精灵,带领马群走向遥远的丹玛久尼区,给沙化的草原以再生的时间。
一部充满爱的作品,爱无边的旷野,爱一切生命,如果爱的一生只能保留一句话语,我不知道除了扎西得勒还会是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06482/cf33e3335241d94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