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进废退最早作为生物学理论出现,已被证明是错误的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认为,上一代获得的优势可以通过基因,传给下一代,即短暂的生活可以立马改变DNA,生物后天获得的特性,可以遗传给后代。
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过:生物体的某个功能或者某个身体部分,如果经常被使用,那就会进化,使之更好地满足使用的目的;如果总是不用,就会退化,慢慢就消失了。
二、当我们不再强求用进废退的基因意义上的改变,它反倒成了个人成长的利器
一下摘自《打开心智》李睿秋:“大脑是用进废退的。要锻炼前额叶,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去使用它。多去面对新的场景,思考新的问题,充分调动前额叶的功能,去计算、筹划、分析,让大脑养成习惯,遇到问题首先激活前额叶,让前额叶主导判断和行为。
对此,一个方法是不要停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模式里,而是多走出去,获取更丰富的经历。新鲜的场景和经历是激活前额叶的有效方式,可以强化大脑做出判断和计划的能力;另一个方法是多去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这同样可以激活前额叶,锻炼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宏观来看,预测加工模式揭示了大脑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可塑性。大脑由860亿个神经元及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构成。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所构成的神经网络反映了大脑对外部世界的建模。那么,这个网络是固定的吗?其实不是的。每一分、每一秒,它都在根据外部世界输入进来的信息,产生变化,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修补,以便更接近它所认为的外部世界。这就是“贝叶斯大脑”的核心特征:你“喂”给大脑什么样的信息,大脑就会认为世界是什么样的,从而向着对应的方向演变,简单来说就是用进废退。
例子:伦敦的资深出租车司机大脑中的海马体比普通人更大、更活跃。每天去健身房举哑铃,久而久之,大脑就会认为:你处于需要经常举起重物的环境,它就会指示身体,让身体输送更多的蛋白质,用来合成手臂肌肉,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环境。如果你持续地做某一项工作,大脑就会把更多资源集中到对应功能的脑区,去强化它、发展它,以便你在处理这项工作的时候,可以更轻松,更加节省能量。”
三、掌握了用进废退的特点,就把它用于改变我们的生活吧!
用进废退,已经被证明了在生物进化上是错误的,即上一代获得的优势无法通过基因传给下一代。但在个人成长上,却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这就是成长型思维的最有力证据。
虽然,我们每个人可能因为先天的原因,而有种种差异,但我们的能力或技能却并非不习得,而是可以通过有意识地练习而得到加强。
年少时曾经在体校待过一段时间,虽然体能和竞赛能力在专业选手中不拔尖,但参加学校或者单位的业余比赛却是绰绰有余。但,就是这样一种心理,让我在最近的十几年都疏于锻炼,以至于对自己体能的认知还停留在学生时代。近期因为报名了单位的运动会,而重拾锻炼,上了跑道才感觉到心态和身体机能完全不是一回事,心肺功能的退化、剧烈运动后肌肉的撕扯感、快跑时关节的无力感……都让我感觉到,我再也不是年少的那个自己了。
为了能够快速恢复体能,我开始了每天傍晚有计划的锻炼,保持每周至少5次,每次至少30分钟,且在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完成训练计划。通过一周的锻炼,那种对赛场的掌控感又慢慢回来了,一次锻炼浑身酸痛的情况也消失了,通过规律的锻炼,不仅恢复了体能,还帮助我找回了规律的饮食和睡眠。
我的身体和肌肉就是在一次次的奔跑中被告知:你们需要更强劲、更有力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而他们通过一次次地拉伸、奔跑、跳跃也确实更加强劲有力了。
最近,因为工作岗位的调整,大部分的工作内容都与公文写作、党政方针、会议纪要等相关,因为之前没有从事过相关的工作,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写作训练,刚开始的写作总是完成得缓慢又艰难。可最近在帮多年好友修改一份提交给股东会的说明时,好友居然发出了:你的写作能力提升了。具体来说就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把控、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描述都更加精准了。
过去,因为高考作文跑题低分的经历,让我对自己形成了不擅写作的刻板印象,可一旦写起来,大脑写作输出的神经元就会不断加强,在不知不觉中写得越来越顺畅。
用进废退是我们的身体和神经元对于外界环境的反馈,通过持续的刻意练习,身体和神经元就会不断强化相关部位。所以,如果还对自己抱有期望或者想要掌握某种技能,那就勇敢地干起来吧,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都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