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并给出一个蜂音器响起的声音刺激,在给出声音刺激后,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却不致命的电击。这时狗被关在笼子里,无法逃离电击,狗开始狂奔、惊恐地哀嚎;如此反复实验,蜂音器一响起,狗就趴在笼子里惊恐哀嚎,也不狂奔了。后来实验者在给狗施加电击前把笼子门打开,在蜂音器响起后,还没有施加电击,狗就已经倒地颤抖,即使在电击到来之前就可以从打开的笼子门逃出的情况下,狗还是在电击到来前就已经倒地颤抖,本来可以逃走的狗,在电击到来之前就已经绝望的倒地,等待电击痛苦的来临,在之前多次的重复实验中,狗已经认为无论如何也逃不走了,即使笼子门是开着的。
这种在多次惩罚、挫折之后,产生的绝望与无可奈何便是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之后,心理学家们又用老鼠做了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他们训练老鼠认识警示灯(在警示灯亮起五秒后,施加电击)让老鼠们知道警示灯亮起五秒后会有电击。老鼠们一旦懂得了警示灯的含义,就可以逃到安全区以免遭受电击。多次试验后,将老鼠们的逃脱门堵起来,并且延长电击的时间,使老鼠们遭受更长时间的电击并且无法逃脱。之后即使吧安全区域的障碍清除掉,这些老鼠也很难再快速习得逃避。
类比到人类,对于人类的观察发现,当一个人在做某项工作或时总是失败,久而久之,就像那条绝望的狗子一样,认为自己永远无法完成这项工作;并开始很容易的放弃这项工作,更严重的会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形成无助的的心理状态。而此时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在消极体验中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并把事情失败的原因归因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从而放弃再次尝试或努力,失去对完成工作的信心甚至失去对自己的信心,破罐破摔。
塞利格曼将无助感的产生划分为四个阶段: (1.)人们会在多次努力却始终没有结果的“失控状态”中反复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2.)这时人们会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人们会感到自己的反应和努力和结果并没有关系,从而产生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改变结果,产生自己没有办法改变行为的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3.)进而形成了“结果不可控制”的期待。“结果不可控制”的认知使人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控制外部事件,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无所适从,自己的努力无效。(4.)表现出认知及情绪上的损害,严重影响后来的学习。 (待续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