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识字起到现在,不知道读了多少本书,并没有发现与不读这么多本书的人有什么区别,最起码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有人说,读书要读完本,要有耐心。我读完本的书也是数不清的,还是和不读这些书的人没什么优势。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你说这本书的名字,我说,“看过”。
在别人看来,“吼,读名著呢,有才”。有什么才?嘲讽吧。无非你玩游戏,我看书,同样的打发时间。这样,我还读什么书,这不和那些不爱看书没事儿玩游戏的一样吗?但我又认为是不一样的,总有这样一种感觉。我想汲取书中的智慧,提升自己。这个想法从我读书不多久就有了,但是现在……。
最近读了阿城的《孩子王》,感触颇深,深在哪儿?最触动我的不是对教育的不尊重,不是文革期间教育的悲哀,而是老杆儿对写作的讲解,以及王福的作文。因为我读书,读书的人总有写的冲动,然而大多写不出。老杆儿就是教用最简单的字,写简单的事,写出清楚,淳实,质朴的文章。五年级水平的王福给打了个样,写了《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他在队里抗麻袋别人都比不过他。我的父亲又是世界中吃饭最多的人。家里的饭都是母亲让他吃饱。这很对,因为父亲要做工,每月拿钱养活一家子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队上有人欺负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学文化,我要替他说话。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还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我要上学,现在还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
精彩,真是精彩,没有一个生僻字,却表达的如此精楚。出自没学过几天作文的五年级水平小学生之手。我读书,识字,识成语,却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雁过留声,风过留痕。读书,总要有些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