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民整理编31/12/2018
诗人们写诗填词莫不在“炼”字上下功夫。元刘秉忠说:¨一字非工未肯休。”要求字稳句健。否则会因细处微跟而有损全璧。
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被誉为是炼字的典范。然而炼字岂止他们。孟浩然作诗就很讲究炼字,他的《过故人庄》里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其“就”字用得极妙。富有形象性。它不仅说明了主人有菊花,也说明了客人爱菊花。把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它既有归、从的意思,也有欢、赏、看的意思。一个“就”字化俗为雅,把诗意推上了艺术的殿堂。孟浩然还作过这样两句诗: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据说盂浩然四十岁那年,在京城长安,时逢秋月新霁,名士们相聚一起举行诗会,孟出口成章,吟出这两句诗来。大家叹服,不再继续作诗。南宋魏庆之在《诗人玉屑》第六卷引《渔隐丛话》指出:“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孟浩然自己说:“上句之工,在淡’字,下句之工,在一‘滴’字。若非此二字,亦岂得为佳句哉。”把“淡”“滴”二字喻为“灵丹”,在诗中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这是中肯的赞语。“淡”字把秋夜晴朗的天空写得逼真如画。“滴”字把秋夜雨声写得真切动听。当天空晴朗时,薄云飘逸,时而遮月,时而游荡,动中有静。当微雨时雨滴敲桐叶,悦耳动听,静中有动。短短十个字,描绘了一幅秋夜晴雨图。
杜甫的《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里有:
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其“过”字用得极为精当。据欧阳修在《六一诗话》里记载,北宋陈从易初得杜甫该诗,可惜恰巧缺了“过”字。陈便邀来好友数人补上缺字。有的补“疾”,有的补“落”,有的补“起”,有的补“下”,还有的补“度”等等。后来陈找到了杜甫的善本,一看才知道是个“过”字。陈公叹服,“以为虽字,诸位亦不能到也”。比较之下“疾”、“落”、“起”、“下"“度”都不如“过”好。因为诗是以鸟来比喻蔡都尉的,用“身轻一鸟过”,正好描写出蔡的武艺娴熟,本领高强的英姿。
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写过《水槛遣兴二首》,其中第一首有这样两句:
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叶梦得在《石林诗话》里称赞它是“十字殆无一字虚设”,说“出”“斜”二字是“缘情体物”,“天然工妙”的佳句。“细雨鱼儿出”是写水面上的情景。因为雨细,鱼儿才出来游玩;“微风燕子斜”是写空中的情景,因为风徽,燕子才借风势出现斜的姿势。雨细而鱼出,风微而燕斜,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象啊!由于诗人体察细微,感受深切,情入其里,好似与鱼燕同乐。诗人把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然炼字的目的是为了炼意。
臧克家先生说:“如果意境不高,徒然在字句上下功夫,即只会显现匠心,却不能创造出动人的佳句来。意境虽美,表现力不强也是徒然的。字句的推敲就在这里起着很大的作用。”但炼字并不是要用生造词古怪句,而是象古人说的那样,“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炼字技巧如下:
1、一字传情。 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普遍,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2、以动衬静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照”和“流”,反衬“空山”的清幽。
3、化静为动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用“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4、以动写静 如“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字,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