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我特别想说一口道地的英语,于是每天中午不睡觉跑到教室里大声读《洋话连篇》。坚持了一个月,跑到英语角和别人沟通,一张嘴啥也说不出来,更可怕的是别人说啥,我也听不懂。自信心备受打击,觉得自己实在学不会,而且每次去教室读,内心那个纠结,最后干脆放弃。
2019年信誓旦旦的和好友组建了一个名叫“异类部落”的群,一起践行自己年初定下的计划,结果没过几天,我就掉链子,到最后我都悄悄的,年初的“宏伟计划”已经中途夭折了。
我一直认为,很多事情自己之所以没有完成,是因为缺少“耐心”这个品质。后来通过阅读《认知觉醒》才意识到,自己对“耐心”的误解有多深。
认知觉醒01、缺乏耐心,是人的天性,也是所有人的通病
之所以缺乏耐心,和我们大脑的构造有关。我们的大脑有三重大脑:原始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原始脑主管本能,情绪脑主管情绪,理智脑主管认知。
原始脑和情绪脑产生时间久远,属于祖宗级别,理智脑诞生时间晚,属于重孙子辈儿。很显然,属于重孙辈的理智脑大多数情况下被祖宗管着,发挥不了作用。
祖宗级别的原始脑和情绪脑有两个爱好: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它们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情,并且希望立即看到结果。
但是,世间之事,比如写作、阅读、减肥、创业、学习新技能、一门新语言……那件可以轻而易举就能完成?
可是,原始脑和情绪脑不管这个,凡是让它们感觉不舒服的、不愉悦的,它们就选择逃避、放弃。而理智脑明明想对“祖宗”们说,再坚持一会。无奈,力量太小,管不住啊。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读书重要,却选择看手机;明明知道坚持锻炼肯定能瘦下去,却依然中途放弃;就如同我一样,学英语碰到挫折,不舒服,放弃;学书法,没长进,放弃……
所以,半途而废,和有无耐心无关,都是大脑惹得祸。
但是,如果把自己的半途而废都归结于大脑,心安理得的一事无成,那也有违“高级生物”这一称呼。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既不会知难而退,又能愉悦的达成自己的目标呢?
02、在“拉伸区”反复行动
因为原始脑和理智脑喜欢在舒适区呆着,碰到困难就会避难趋易,显然我们不能总是待在舒适区碌碌无为;也不能让自己因畏惧困难而逃避。那么,就应缓缓图之。
周玲在《认知觉醒》里说:“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
“拉伸区”只是在“舒适区”边缘,既有挑战性,也不会让大脑感到不适或逃避,在这样的区域进步最快。
粥佐罗在《学会成长》一书中提到“迭代思维”,就是目标长远,但是一下子达不到,那么就从目前可以做到的小事一点一点做起,这种思维其实与“在拉伸区反复行动”不谋而合,一旦积累到一定量,那么就会有质的变化。
比如我初学英语,目标是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每天中午到教室都一个小时英语,显然大脑会觉得不舒服,要逃避。
这时候我可以降低难度,先让自己读一篇英文流利,然后每天选择在宿舍躺在床上,读10分钟,读够时间就可以睡觉,大脑就会舒适很多,也就不会选择逃避,这样就能坚持下去了。
在培养孩子习惯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比如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如果你一下子规定每天阅读30分钟,那么孩子肯定会觉得不舒服而且会逃避。如果每天从阅读5分钟开始,那就容易多了。
有时候,我们明明已经在“拉伸区反复行动”了,为什么看不到成效?这和学习的规律有关。
03、学习是曲线型的,所以也有平台期
学习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学多少是多少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波浪式的上升曲线。周玲说: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变慢,有时候还会看上去不进则退。这就到了平台期。
在平台期,只要我们持续不断的行动,就会都某一结点,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所以,当看到孩子明明在正确的方向上认真努力了很久,但是依然看不到成绩时,这时候要保持耐心,再坚持一段时间,到了节点,孩子就会快速提升。
了解了大脑,明白了规律,我们便可从容面对,既不会因为半途而废懊恼,也不会因为暂时进步缓慢焦虑。适时调整步伐,实现迭代式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