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像一辆飞驰而过的地铁,伯乐或贵人如同那每一个转站点的标牌。
但更多的是,那些如风景般匆匆掠过、甚至没有一句言语的路人。他们兴许在记忆里已模样不清,却美丽了你的生命。
今天,我就想跟你们谈谈4个来自与路人之间的小故事,与他们给我带来的顿悟。
文| 阿花
编辑| 阿花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01 他的照片里,有我心中的千山万水
2013年10月,我只身一人来到了深圳。
作为一个当时玩着豆瓣的文艺穷学生,我用了一个“文艺”的方式解决了自己住宿问题——沙发客。
印象中沙发客主叫家良,中南大学的毕业生,白白净净,也很爱笑。我就这样带着重庆泡椒凤爪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交换了一个陌生的住处。
他借宿给我的那个房间让我记忆犹新。整个一面墙上全是犹如明信片一般的风景照,我惊讶地问他:“你去了这么多地方?”
他笑笑答:“我平时爱好摄影,这是我去的德国...这是撒哈拉沙漠...这是芬兰的极光...”墙面贴满了他用莱卡相机对自己旅程的记录。
“每一次内心燥郁的时候,我就会进来这个房间,看看这些照片。”他眼里闪着光,缓缓说道。
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旅行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创造新的观点,让我们的头脑更加包容和开放。
更重要的是,我们旅行中所见到的景象可能永远留在我们一生的记忆中,它能与我们眼前的困境行成对比,给予我们慰藉。
正如英国浪漫诗人华兹华斯所言:“大自然的可爱能继而鼓励人们找到自己内在的善。”也许正因如此,华兹华斯才选择一路漂泊的人生吧。
于是,后来我也独自去了8个不同的国家,走了无数座城市。而每当我被拥挤不堪的生活与工作迷失于当下时,会选择一次出走。
出走不是休息,更不是逃避,而是给个人一点时间停下来,好好地反思与思考。
▲旅行中的风景 | 阿花摄于阿姆斯特丹02 他告诉我,人生需要“深呼吸”
我是一个热爱刺激运动的人。比如游乐设施里过山车与跳楼机是我的最爱,甚至可以连续坐3次。
但其实,曾经的我也是一个畏高恐险的人。约莫11岁时,我坐在游乐场里一个扭动的“旋转椅”,它不停抖动着时高时低,我感觉自己如同被怪物吞噬,双眼紧闭,拳头攥紧,仿佛下一秒就要死去。
不知是我的尖叫声太大还是表情太过狰狞,坐在另一边的一个小哥哥突然对我喊:“嘿!放轻松,没什么的。”我依然闭着双眼,嘴唇发抖。
他接着锲而不舍地对我说:“你试着深呼吸,深呼吸...不要怕,想像一下,去享受这个感觉。”
这句话对我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我一边告诉自己要冷静,一边开始尝试深呼吸,并慢慢把紧闭的双眼打开。
当我适应了这个节奏,忽然发觉迎面而来的风吹到脸上是那么舒服,上升到高处的景色又是那么美,而这些体验,都因为我曾经的害怕而错过了。
“深呼吸”法则不仅令我终于克服了对刺激游乐设施的恐惧,也被我运用到了自己的各个实际生活场景中。
它就像我的情绪解救包,让我度过了一个个为过去执念、为未来担忧的时刻。
人生何尝不是如是?总有很多时刻,我们感觉自己掉进深渊或者埋进深深的乱象里,这时候,深呼吸——不论是生气时还是烦躁时。
越南籍佛教禅宗僧侣曾说:“当你真正存在于当下时,生命也在那里,这杯茶水便是写照。在当下,你是真实的,茶水亦是真实的。"
“你将不会被过去、未来、你的工作或者各种思虑所吞没。你将脱离所有这些苦恼,在自由状态中享受着这杯茶。这便是幸福,这便是平和。”
是的,生命存在于当下。如果放弃当下,你将无法细致深入地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刻。
无论生活给你的是暴击还是欢愉,正面迎接,不遗憾每一个当下。享受此刻,就够了。
▲曾经令我恐惧的大摆锤03 她让我看到,衰老是岁月的馈赠
2016年,我刚满25岁,却莫名产生了四分之一人生的焦虑。在意眼角爬上的小细纹、在意社会中对女性“白幼美”少女人设的追捧。
我想我那个时候害怕的,是无法面对未来猝不及防的衰老和老去后面临的孤独感。
那年6月我在巴黎旅行。
站在一辆拥挤的巴士上,我还来不及稳住身子,一个陌生的女低音响起:“你在哪里买的这双鞋?”我循着声音望去,原来是一位靠窗的法国老奶奶。
她约莫年过70,但身材维持得很好。抹了一个大红唇,衣着一身粉红色的套装,头戴一顶素雅的白色遮阳帽。手指上却佩戴着夸张而鲜艳的西班牙风情的首饰,有种优雅与潮流碰撞在一起的趣味时尚感。
我低头看了看自己穿的那双带铆钉的罗马鞋,略羞涩地回应道:“我在意大利买的。”
“哦!真漂亮!我很喜欢!”她毫不掩饰地赞美。
我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公交车上被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询问在哪里买的鞋。她扬起脸好奇的样子,仿佛就是那个迫不及待找你要淘宝链接的少女。
▲就是这双有幸被她看上的鞋 | 摄于佛罗伦萨在那一刻,我忽然就与“衰老恐惧”和解了。
身而为人的肉身其实是如此脆弱,也许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岁月真正的样貌,把衰老视作岁月的馈赠。不做一个“老气横秋”的青年,不让衰老在一瞬间发生。
就像75岁开始画画的摩西奶奶,或是89岁仍然在不断超越自我的梅耶·马斯克,抑或是这位美丽自律的普普通通的法国老太——
永葆好奇心、童真、敢于挑战和重新再来的勇气,70岁,80岁,又如何。
▲1945年,85岁的摩西奶奶在家乡的草地上作画04 他们让我洞悟,幸福与成功标准无关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讨论幸福。最近一次感到幸福,是每天晚上回来看到男友阿泽在厨房做饭,闻到那一股烟火味,让我想到了童年时的味觉记忆。
我常常会去记录那些幸福的时刻。
“幸福就是练完瑜伽,蹦跶着上了最后一班的公交车。耳机里塞着最爱的音乐,忽而抬头,闻到隔壁作为背着书包的少年,弥散出的白衬衣的味道。”
“幸福有时只是,我们能有这样一天共同虚度光阴的日子,懒洋洋地躺着,什么都不干,忽然一起看向窗外那束冬日里的阳光。”
▲某个浪费光阴的慵懒下午 | 阿花摄于家中你会发现,我记录的幸福,都与金钱、权利、名望无关。
其实我曾经也一度沉迷于追求高薪的工作、焦虑什么时候能在一线城市买房。直到有一天夜晚,我练完瑜伽在站牌等待回家的公交。
昏黄的路灯下,坐着一个脸圆圆的小男孩和一位衣着朴实的年轻爸爸。那一天,我的那辆巴士迟迟未到。一辆辆巴士开过,身边的人走来换去,就这对父子还未离开。
忽然,小男孩开始兴奋地大叫:“爸爸!206来了!”
爸爸笑着牵着小孩往前走,我的眼光也情不自禁追随过去。我以为他们要上车了,没想到他们站在车门口——车里走下一位年轻的卷发女性。
小孩立马扑了上去,抱住了她大喊”妈妈!”,爸爸在一旁眉眼含笑地望着,一家人嬉笑着拉着手从我身边走过。
爸爸带着孩子一起等待那辆有妈妈的公交车,这个简单的画面我却一直记在了脑海里。为什么?因为作为一个旁观的路人,我也感受到了幸福。
从那一刻起,我忽然洞悟了一个最朴实的道理:在基本生活线之上,幸福水平和常规的成功标准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哈佛早年前就做过一个长达75年的调查研究,发现美好人生的真谛在于拥有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但我们却常常被绑架在世俗的成功标准里——
你应该做什么工作更赚钱或有权力,在什么时候拥有怎样的房子,应该在哪个年纪找一个怎样的人结婚,在什么时候生子。
友人最近给我电话求助,说有个女孩追他,他不知道是否应该答应她的追求。
我问:“你觉得她怎么样?”
“她家境不错,学历也不错,东南大学的硕士。对我挺好的,只是感觉上进心不够...”
我打断了他:“这些不重要,你告诉我,你爱她吗?”
电话那头的他却沉默了。
我们什么时候连自己的感情甚至人生也要过得这么“二手”。
我们迷失在所谓“幸福”应该有的样子里,忘记幸福是个性化定制的,忘记什么才能让自己真正的开心与富足。
这让我想起北野武的一句话:“坐上保时捷后,我立刻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我看不见保时捷了。”
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他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所以,不管其他人对你有何希翼,你都要始终坚持做最真实的自我——而这,恰恰是我们最缺乏的勇气。
最稳妥的活法,兴许就是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按照个人快乐与幸福的指南去走这一生吧。
阿花后记:
你是否也曾在生活的某个时刻,有哪位匆匆的路人却给予了你生命的启示?
成长到如今,你的生活顿悟有哪些?
在评论区里,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和你的人生顿悟吧,我期待与你交换观点。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