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观点,关于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原文:
哲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哲人:好吧,我们都不一样。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在今天这个时代,竞争可以说从娘胎里就开始了,对竞争的焦虑害怕情绪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
竞争的前身是比较,家里兄弟姐妹谁乖谁聪明的比较,学校里谁成绩好谁被老师喜欢的比较,工作之后谁工资高升职快的比较…
在这样被比较和竞争全方位包围的成长环境,个体难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容易受他人影响都是很正常的事。
由比较而竞争,由竞争而自卑,由自卑而削弱甚至丧失竞争力,于是开始掉进一个爬不出来的陷阱。
讨论如何逃出这个陷阱的时候,依然是关于行为如何改变的问题,在之前第一章1的笔记里探讨过,行为改变的难易取决于行为背后装载的心理能量。
作者在本节的讨论中,仍旧忽视了创伤情绪对个体的束缚力量,而着重于改变受众的想法和观点。
原文:
哲人:关键在于下面这一点。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首先,这些想法和观点很正确。
其次,这些想法和观点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受众吸收,并真正发生行为改变,值得商榷。
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关于情绪问题,人们热衷于去寻求思想和认知的力量,找到一个强有力的观点,便觉得问题解决了,认为我只需要这样想这样思考就行了。
事实上,一方面很多人的情况是,这样做并没有真的解决情绪问题,只是当时感觉良好,过段时间又继续复发;另一方面,这是完全违背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的,情绪脑在进化链上优先于理智脑产生,情绪反应优先于理智反应,因而试图通过理智即思维想法去控制情绪,可以说是徒劳的。
很简单的例子,大家恐怕都体会过处在强烈情绪中,什么平常知道的道理都没用了的时刻吧,这时候哪还会记得平日心情好的时候说的豪言壮语,甚至会全盘否定质疑,觉得那些话那些想法可笑。
理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情绪,但不要指望手握理智之剑,就可以把情绪斩于刃下。
要真正解决情绪问题,清理过去+选择现在,二者不可或缺。看书提升认知,吸收强大观点理论,这没有问题,但只做这一环,跳不出情绪的陷阱。过去的积压情绪创伤情绪必须经由处理,被阻塞的身体能量和身体智慧才能够打开,个体才会拥有全然的拥抱和创造理想人生的力量。
这是为什么不少自卑的人都是在原地打转,今天貌似好了明天又掉回去,不断轮回重复。
这是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这也是为什么“臣妾知道但臣妾做不到”。
不要小看心理能量的威力,几十年调节认知改变想法提升思维,有时候都不及把旧情绪完完全全清理掉释放掉,来的改变大。
恭喜所有看到这本书这一章节的伙伴,拥有这样的认知,就已经完成了改变自己必备环节的一半。
有这一半,成功不远。
只有这一半,成功将看得见而靠不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