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设计

作者: 海底浪花 | 来源:发表于2021-03-04 17:02 被阅读0次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把握作品艺术形象及主题;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海燕的形象;品析用词的准确性;训练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海燕的战斗精神,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典型的写作技巧。

2、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联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明示阅读角度,直接导入课题: 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以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如今,革命的风暴渐行渐远,但人生的风暴常至常新。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海燕》,一起来感受经典对现代生活的启迪。

二、诵读美文,感知海燕形象。

1、既然是散文诗,那么它就不同于散文,既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又有诗歌优美的语言,诵读就成了我们走进作品最直接的方式,那么就请同学们伴着音乐诵读有关海燕的段落,感受一下海燕的形象。(学生读)我想读 () ,           我读出了这是()  的海燕。(自信乐观、勇敢无畏、勇于献身、信念坚定的智慧的有着敏锐洞察力的海燕)

2、课文的题目是“海燕”,课文赞美的是海燕的精神,但是文章却用大量篇幅写了海上景象和海鸥、海鸭、企鹅的表现,老师认为这些是多余的,不过老师想听听你们意见。

①三处写景都以险恶的环境烘托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和乐观无畏的豪情。

②海鸥、海鸭和企鹅的胆怯、自私和逃避现实对比、烘托出海燕勇敢和无畏的精神。

三、联系背景,探究象征意义。

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它塑造了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这篇散文诗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那么,文中的海燕仅仅只是一只海鸟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为什么高尔基的这篇文章发表后沙皇政府未经审讯就急匆匆的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而列宁却赞誉这篇文章为:“战斗的革命诗歌”,究竟海燕有着怎样的深刻寓意,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展开讨论。

明确:海燕象征着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和企鹅象征着形形色色害怕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的人,狂风、乌云、雷声、闪电象征着反革命势力,暴风雨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大海象征着人民群众的力量。

四、紧扣象征手法,进行拓展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思考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

五、总结全文,弘扬海燕精神。同学们,正如我们课前所讲的革命的风暴渐行渐远,但人生的风暴常至常新,因此海燕精神应伴我们成长,无论是面对中考,还是今后人生各种挑战,我们都应该勇敢地对自己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六、作业跟进,实践写作技巧:观察生活中的某一物体、现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要求用象征手法。

附板书设计:

象征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对比

海鸥、海鸭、企鹅假革命者烘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燕》教学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yk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