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就是说,一所大学能不能称得上好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的教授先生。
这句话来自西南联大的校长梅贻琦先生。西南联大全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组成。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享有“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据史料,卢沟桥事变后沦陷, 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被日本人控制。当时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南开,受到了轰炸,大半个校园变成废墟。硝烟弥漫的华北,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根据教育部指令,三所大学只好迁至长沙。长沙陷落,他们只好穿越崇山峻岭,南迁至昆明。
《西南联大文学课》这本书里记述了当时六位先生的文章,作为一个文科的学生,再次重温书里讲述的那些内容时,回味好久。
我们知道,西南联大在成立的时候,虽然物质短缺,没有教室、宿舍和办公楼,但是大师云集。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冯友兰等先生,他们有着富足的精神、自由的灵魂、独特的人格魅力,还有深厚的学识修养,为战乱年代那些富有求知欲的莘莘学子奉上了凝聚着自己心血的课程。
闻一多的唐诗课,陈寅恪的历史课,冯友兰的哲学课等,在当时民族危难的关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照亮了年轻学子们前行的道路,为文化的继承保存了火种。
《西南联大文学课》这本书收录了朱自清,游国恩,萧涤非,闻一多等先生的作品,有当时课堂的讲义,也有当时他们研究的专题成果。
看着这本书的目录,看着先生们的名字,也不禁想起先生们的文章,现在窗外花开得放慢,能在安心独处一室,,读一读这些文字的时刻感觉都无比珍贵。
回想起电影《无问西东》里的片段,朱自清先生,有次上街被乞丐追着乞讨,朱自清被纠缠得无可奈何,说了一句:“别跟我要钱,我是联大教授。”乞丐听到这句话后,扭头便走。
文学大师闻一多,素来清高,以谈钱财为耻,可为了维持一家生计,他不得不挂牌治印。有次,儿子闻立鹤看不惯了,责问父亲:“你分明是在发国难财!”闻一多听了,沉默良久后抬头:“立鹤,你这话我将记住一辈子。”
国学大师刘文典说:“我宁愿被日机炸死,也不能缺课。”
先生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在看书的目录里,朱自清先生讲述了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在讲义里,他说: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是悲哀的时候,常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是自己听。
也是在朱自清先生的文字里,体会到《诗经》的美好和深意。所以,每当翻开诗经找那些好听的句子的时候,就想象着在炮火的年代,漏雨的屋子里,一群学子,端庄有礼地专心听讲的模样。
游国恩先生的专题是“屈原和楚辞”,很难想象在西南联大,一群年轻的学子,如饥似渴地去读《离骚》,他们分得清屈原说的那些花草的名字吗,还是也会感同身受,也是在颠沛流离中。
在读《西南联大文学课》的时候,看着里面的名字,读着自己曾经上过的专题课,想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先生,对相同的历史和文学诗歌,都有不同的感受吧。
即使专业不是文史哲,这本书里的那些人物,和他们的作品和流传的轶事,想必大家也都是耳熟能详的。比方说,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杜甫,北宋的苏东坡等等,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人格精神也是流芳百世的。
从1937年8月到1946年7月,一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生于国难之时,立于炮火之中,被誉为“乱世中的奇迹”。“刚毅坚卓”这四个字,是西南联大的校训。
这这本的结尾附有“西南联大进行曲”部分文字,读起来有一种悲痛的力量。
所以,当各种类型的畅销书扑面而来的时候,真不知道去读哪一本的话,就从《西南联大文学课》这本书开始,这本书是参考书,读完根据目录,选择自己要读的内容,查找相关书籍就好了,省时省力,绝不会走弯路,浪费精力在肤浅的文字里。
先生们远去,他们留下来的文字弥足珍贵,还有他们通过文字传达的精神财富,都值得敬畏,被反复阅读思考和践行。
网友评论